协和医学杂志|肠道菌群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四 )


益生菌和益生元也是调节肠道菌群的常见手段 , 前者是一定剂量下有益于宿主健康的活体微生物 , 而后者是可被宿主有益微生物选择性利用的底物 。 多项研究显示 , 乳杆菌属的混合菌株对狼疮小鼠病情具有改善作用 , 包括减轻肾脏和肝脏炎症、修复受损肠壁屏障等[35-37] 。 此外 , 发酵乳杆菌菌株CECT5716可使狼疮小鼠血压降低、炎性表型减轻 , 从而减少心血管损害[38] 。 对益生元的研究相对较少 , 在SLE中尚未见报道 。 粪便菌群移植(fecalmicrobiotatransplantation , FMT)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菌群干预手段 , 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将健康人菌群整体移植给患者 , 从而有利于患者的自身异常菌群恢复平衡 , FMT已被证实对复发难治性艰难梭菌感染具有良好疗效[39] 。 FMT用于SLE治疗的价值仍有待研究 , 但FMT的潜在风险如组成成分不清晰、可能携带潜在条件致病菌等[40] , 对于SLE这一免疫异常人群未必适用 。 未来的菌群干预手段会逐渐向标准化、靶向化发展 , 用有限已知的菌群或有益的菌群代谢物治疗或可成为潜在治疗方式 , 但真正用于SLE患者的防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5小结与展望肠道菌群在宿主体内形成重要的微生态环境 , 不仅与宿主相互作用密切 , 成员之间亦相互影响 。 其组成和功能十分复杂 , 受到饮食、地域、种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 并具有巨大潜能 。 包括SLE在内的多种免疫相关疾病存在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异常 , 异常的肠道菌群可通过破坏肠道屏障、促进慢性炎症和分子模拟等机制对SLE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 干预肠道菌群在动物实验中也显示出一定的治疗潜能 。 但总体而言 , 目前对于SLE患者的肠道菌群研究普遍存在一定缺陷 , 包括样本量较小、检测手段单一、未排除药物治疗等混杂因素影响等 , 且多为横断面研究 。 此外 , 基于SLE动物模型的研究中 , 对细菌介导免疫病理的机制探讨尚不够深入 。 未来应通过多组学手段分析肠道菌群 , 同时结合SLE患者的临床表型、免疫表型等 , 对患者队列进行纵向时间序列追踪 , 以期能够得到更加可靠、更为一致的菌群改变 , 并进一步针对这些细菌或相关代谢物进行探索 , 为SLE患者的临床防治积累更多理论基础 。
此外 , 考虑到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的复杂性 , 还需更多系统性研究深入理解肠道菌群功能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 通过寻找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细菌或关键功能 , 探索其影响宿主免疫的具体机制 , 加深对异常肠道菌群参与SLE发病的理解 , 最终形成可用于临床SLE防治的个体化可行性策略 。
参考文献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