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典籍|从古代服饰的变迁与服饰符号,探讨被人们逐步遗忘的古代服饰文化
从古至今 , 无论科技如何发达 , 衣食住行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之物 。尤其是排在首位的“衣” , 最初的时候 , 服饰只具备遮体避羞、避寒防暑等功能 ,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 服饰具有了更多功能 , 它可以装饰人们的身体外貌 , 彰显人们的身份地位 , 对于中国这个拥有多个少数民族的古老国家而言 , 服饰已经成为了展现少数民族独有特点 , 存在他们民族信仰的一个文化载体 。
服饰的分类
对于古代服饰文化的了解 , 一是来自于那些出土的服饰文物 , 二是源于古代文献对于服饰的描写记录 。服饰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 从头到脚的穿着的一身穿着 , 包括发饰、服装、鞋、配饰统称为服饰 。不同类别的服饰 , 彰显了不同的文化 , 首先要讨论的就是古人的发饰 。《礼记》中记载:“男子二十 , 冠而字 。”这其中的“冠” , 也就是指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 , 古代男子长到20岁之时 , 要举行冠礼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冠”与“簪”
此后男子行冠束发 , 这既是一种发型上的改变 , 同时也是男子成人的标志 , 这一点今天人们所戴的帽子含义全然不同 。而用来固定冠的发饰 , 又称之为“笄或簪” , 先秦时期固定发冠之物被称之为发笄 , 直到后来逐渐演变成“簪”这一称谓 。发簪、发笄除了帮男子固定发冠以外 , 对于古代女子更加重要 。古代男子20岁行成人礼 , 古代女子在15岁的时候行成年礼 , 男子带冠标志着成年 , 女子用笄将头发绾起则标志着成年 , 所以她们的15岁也被称之为“及笄之年” 。
“衣”与“裳”
接下来要讨论的就是人们所穿的衣与裳 , 由于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衣裳”两个字连在一起出现 , 导致人们以为“衣裳”就是所有义务的统称 。其实衣与裳是有区别的 , 《说文解字》一书中记载:“衣 , 依也 , 上曰衣 , 下曰常” , 这里的“常”就是指“裳” 。从这一解释来看 , “衣”专指上衣 , 而“裳”则专指下裙 , 比如屈原所写的这一句:“制芰荷以为衣兮 , 集芙蓉以为裳” , 已经表明在战国时期 , 衣与裳有非常明显的区别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古代衣、裳的分类也是非常多的 , 甚至与当今衣物的分类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比如古代的上衣中 , 如果是短上衣则称之为“襦” , 长襦又称之为“褂” , 短襦又称之为“腰襦” 。如果是中、长上衣 , 则称之为“深衣” 。之所以上衣的分类如此之细 , 是因为人们要通过穿上衣来区别这些人的身份 , “襦”是普通百姓平时所穿的衣服 , 而“深衣”则是官员上朝祭祀时所专门定制的的制服 , 老百姓也只有在特定的时间 , 特定的环境中才会穿“深衣”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当然 , 古人也有贴身衣物 , 他们的贴身上衣称之为“亵衣” , 这种衣物贴身而穿 , 经常沾有汗渍 , 所以又有着“泽衣”之称 。《诗经》中“岂曰无衣 , 与子同泽” , 这句诗中的“泽”就是指亵衣 。那么穿在最外面的衣服 , 就叫做“罩衣”或者“裼衣” 。最后再来说一说“裳” , 其实刚看这个字的字形 , 就能够推测出古代人的下衣是以裙子为主 。《释名》一书中记载:“裙 , 下裳也” , 古诗中经常用“裙”来代指下裳 。
古代鞋子分类
最后要讨论的就是古代的鞋子 , 古人所穿的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 , 比如“屦、履、屐”等这个鞋子的名称 。据《左传》记载“户外有二屦” , 由此可以推断先秦时期的鞋子称之为屦;到了汉代 , 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的故事 , 这首诗中写道:“新妇识马声 , 蹑履相逢迎” , 由此可以推断 , 这一时期的鞋已经从原来的“屦”转变成为“履” 。早期的时候 , 人们只会用草编鞋 , 这时候鞋子被称之为“草屦” , 西汉年间由于丝织品的出现 , 开始出现了由丝织品所制成的“丝履” , 这种鞋子至今仍然都在穿着 。以上内容 , 就是古人服饰的一个大致分类 。
推荐阅读
- 名著典籍|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他为何要把大将军传给外人,而不是亲弟弟
- 名著典籍|秦灭六国名将众多,14年后与项羽对阵是章邯,那些名将都哪去了?
- 何瑭|古代最“牛”的墓,文武百官路过都要下马参拜,连皇帝也不例外
- |古代诸侯造反,为何不去攻打周边小国,只在境内范围攻城略地?
- |古代科举的应试手段--科举辅导班
- 博爱县,竹器|古代曾被列为贡品,焦作博爱竹器久负盛名
- 士兵|古代各国铠甲都啥样?
- 古代人|?为啥古代人上百斤重的兵器,现代人拼命也拿不动?
- 中国|借“洛阳纸贵”的背后,探寻中国古代报纸到底是何时出现的?
- 桂阳|千年郡县,桂阳古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