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家|针灸名家张缙: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操作规范之立论依据( 七 )


①用于进针—缓慢捻转进法
②用于寒热补泻—与九六相结合
拇指向前(行九阳数为补)—取热
拇指向后(行六阴数为泻)—取凉
③用于经气上下 , 左转气上行—治上右转气下行—治下
④用于行针
⑤用于平补平泻(不补不泻 , 即调气法) 是最常用的方法 。 左右转针不超过180°是技术关健 。
(八)搓
是一个最重要、最关健的单式手法 , 是凉热手法的根基 。 将针刺入后 , 向一个方向连续3600的转针 , 如搓线之状 , 故名搓针 , 必须:
1.速刺进针
2.将针向一个方向搓
3.实搓与空搓交替 , 能实则实搓 , 不能实搓则空搓 。 实搓是针转360° , 空搓是指搓摩针柄而针体不转(此时仍有一种搓摩针柄所致之环形力量沿针体传到穴中)
实搓好比显徽镜上的大螺旋—大调
空搓好比显微镜上的小螺旋-微调
4.用力要均匀.
《针经指南》:“搓者 , 凡令人觉热向外卧针 , 似搓线之貌 , 勿转太紧.治寒而里卧针 , 依前转法 , 以为搓也.”《金针赋》:“搓以去病.”
《针灸问对》:“搓 , 下针之后 , 将针或内或外 , 如搓线之状 。 勿转太紧 , 令人肥肉缠针 , 难以进退 。 左转插之为热 , 右转提之为寒 , 各停五息故曰搓以使气 。 ”
搓针成功的标志(四项):
①捻之不转
②提之不出
③插之不入
④气满自摇
针不是一丝不动 , 而且可动一丝 , 绝不可以肌肉缠针.
搓针方向多为顺时针 , 亦可相反 , 但所有的按续动作亦需相反 。
勿转太紧 , 令人肌肉缠针.
《医宗金鉴》:“浑如搓线悠悠转 , 急则缠针肉不离 。 ”
(九)进
《金针赋》:“动而进之 , 催针之法.”《针灸问对》:“进 , 下针后气不至 , 男左女右 , 转而进之 。 外转为左 , 内转为右 , 春夏秋冬 , 各有浅深 。 又有补法 , 一退三飞 , 真气自归 , 其法一提出至天部 , 三进入地部 , 提针宜速 , 进针三次 , 每停三次 , 每停三息宜缓 , 进时亦宜吹气 , 故曰进以助气 。 ” 窦氏在《针经指南》里把“进”与“退”是并提出的 , 强调要区分男女与季节 , 汪机在《针灸问对》中 , 有了具体的补充 。 认为转针有内外之分 , 季节有刺深刺浅之别 , 并提出进退要以天、人、地三部为基准 。 天、人、地也叫“三才针法” 。
1.这是一种基本方法.将穴分天人地三部 , 在一部或一部以上的范围向内插针叫进 。 2.《针经指南》指出:“凡不得气 , 男外女内及春夏秋冬各有进退之理 。 ”男外-一指对男子行针时医生要拇指向前 , 针向外捻 , 此时力大 , 刺激量大.女内—指对女子行针时医生要拇指向后 , 针向内捻 , 此时力小 , 刺激时小.春夏—阳气上浮—宜刺浅.秋冬-阳气内藏—宜刺深.这里捻转指捻针前进.这里也告诉我们窦氏行针是捻进捻退方法 , 即捻转与提插相给合 , 使针里螺旋式前进或螺旋式后退 。
(十)退
①穴分三部天、人、地 。 在一部或一部以上的范围内 , 由深向浅提针叫退.
②出针也叫退.
《针经指南》:“退者为补泻欲出时 , 各先退针一豆许 , 然后却留针 , 方可出之 , 此为退也 。 ”
《金针赋》:“摇而退之 , 出针之法.”
《针灸问对》:“退 , 凡施补泻 , 出针豆许 , 补时出针 , 宜泻三吸;泻时出针 , 宜补三呼.再停少许 , 方可出针 。又泻法一退三飞 , 邪气自退 , 其法一插至地部 , 三提至天部 , 插针宜速 , 提针作三次出 , 每一次停三息 , 宜缓 。 提时亦宜吸气 , 故曰退以清气.”
①退指出针而言;
②要先退“豆许”;
③作为烧山火的从属动作时用为一退;
④做透天凉手法时要用三退 。
(十一)提
《金针赋》:“轻浮豆许曰提 。 ”(首次提出本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