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家|针灸名家张缙: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操作规范之立论依据( 九 )


⑥《金针赋》上的“赤凤迎源”实即飞法取凉 。
⑦力呈螺旋式 , 向上 , 向外;指法呈漏斗式下紧上松 。
⑧此螺旋式的“力”含向上提的成分 , 但要提之不出;含针向右转的成分 , 但要转之不动 。
⑨“飞”后要迅速进行再次飞针动作 , 手向穴位时要带掌风 。
(十六)摩
《琼瑶神书》:“摩摩 , 左摩摩 , 右摩摩 , 中摩摩 , 上摩摩 , 下摩摩 。 虚实 。 ”
①摩是《琼瑶神书》首先提出之单式手法 , 是以手指摩针柄的一种方法 。 主要用于飞针 , 飞针取凉时手指接触针柄 , 拇指向后 , 食指向前 , 螺旋式向上边提边转边摩 。 但要提之不出 , 转之不动 , 似提而非提 ,, 似转而非转 , 由尾部向下(快)拇食指两指近针根部 , 捏针要轻而又轻 , 向上摩时要由轻而更轻 , 直到放开这个过程叫“飞” 。其貌概似“虚搓” , 故名“虚摩” , 是一种呈螺旋样的力沿针向上 。
②以拇指食指从针柄两侧摩针柄 , 呈一种徽弱而又温和的刺激 。
③产生水样针感时感觉歌锐者要用摩法 。
(十七)动
《难经·七十八难》:“动而伸之.”(针带力向外叫动;反之 , 针带力向内叫推.)
《针经指南》:“动者如气不能行 , 将针伸提而已.”
《针灸问对》:“凡下针时 , 如气不行 , 将针摇之.如摇铃之状 , 动而振之 。 ”
动是在静久留针中的一种行气手法 , 是泛指“动针”而言 。
有“伸提”之动(窦氏)
有“摇振”之动(汪氏)
“动”不是一般抽象的“动”;按窦氏及汪氏原意是将针“伸提摇振”.
要领是窦氏在《标幽赋》上所说“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 , 揆诸原意结合临床实际这个“动”是带力退针向外 , 和《标幽赋》的下句“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为对句 。
(十八)推
《素问·离合真邪论》:“推而按之 。 ”
《标幽赋》: “推内进搓 。 ”
《金针赋》: “推之不动.”
任作田:“推 , 气行不远时 , 用拇食指郊外针由得气处轻轻提起 , 针尖向意欲行气的方向 , 拇指向前匀整而有力的捻推针柄 , 拇指达到指腹后横纹时 , 即轻轻退后 , 然后再用力向前推第二次如此连续推数次或数十次 。 ”
推针有:
①直推(与插针结合)
②捻推(与捻针结合)
③推皮(“推陈出新其皮 , 盖其外门.”)
④推针速刺
技术关健:是推力 , 手紧持针柄 , 上提丹田之力至肩到肘下腕及指 , 使力贯针中 , 使针成为力的载体 , 要力在针前 , 针随力入.
(十九)颤(通战)
《琼瑶神书》:
“战战 , 左战战 , 右战战中战战 , 上战战 , 下战战 。 虚实 。 ”
“急按战战气自通”
“高低刮战”
“按提搓战”
《琼瑶神书》中 , 战法应用颇多 。 “战”通“颤”.
是手持针柄对腧穴进行的上下颤动的一种单式手法 , 颤动的速度快 , 振幅小 , 力度均匀 , 是一种微弱温和的刺激 。 常和提、按相结合.日本的针刺十三技中“震如术”即颤法.
(二十)弩
《素问·离合真邪论》:“弹而怒之 。 ”
《标幽赋》:“循们弹努 , 留吸毋而坚长 。 ”
《针灸问对》:“下针至地 , 复出人部 。 补泻务待气至 , 如欲上行 , 将大指次指捏住针头 , 不得转动 , 用中指将针腰轻轻按住四、五息久 , 如拨弩机之状 。 ”
弩是将右手食指或中指在针体上如扣弩机之状 , 使针体弯 , 从而使针尖向前或向后 。
①手向后弩(向术者) , 则针尖向前 , 气则向上行;反之 , 则气向下行.
②在特珠部位进行 , 如球后、天突进针时 , 需用弩法 。
(二十一)按
1.《灵枢?官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 。 ”2.《针经指南》:“按者以手捻(音捏)针无得进退 , 如切按之状也 。 ”3.《金针赋》:“重沉豆许曰按 。 ”“豆”是古代计量单位 , 十六黍为一豆 , 六豆为一铢 , 铢是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 此常指极轻的份量 。 本句当是指极小的幅度而言 。 4.“按之在前 , 使气在后 , 按之在后 , 使气在前 。 ”5.《针灸问对》:“欲补之时 , 用于紧捻(音捏)其针按之 , 如切脉之状 , 无得挪动 。 ”是一种按力入穴的方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