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和鱼怎样改变了我们的历史?

在我国 , 一说到南北方差异 ,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北方人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 南方人撑船打鱼、稻花飘香的景象 。而从饮食习惯上我们可以知道 , 这个“肉” , 主要指的是猪肉 , “渔”是指人们在江河湖海里捕鱼或者钓鱼 。这可以从侧面反映出 , 一直以来祖先们在对肉食的获取上 , 北方以猪肉为主、南方以鱼肉为主 。那么 , 这种明显的差异是怎么产生的呢?
养猪是个大进步
北方人吃猪肉、南方人吃鱼肉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长期的打猎过程中 , 随着技术和工具的不断改善 , 获取的动物也不断增多 , 这不但满足了人们日常的生活所需 , 并且逐渐有了富余 。当时的人们将富余的猎物饲养起来 , 并且在饲养的过程中将其驯化 , 从而形成了“六畜” 。
|猪和鱼怎样改变了我们的历史?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北方 , 尤其是黄河流域 , 从野猪转化而来的家猪 , 逐渐成为驯化和饲养的主要动物 , 因为无论在猎取、驯化的难易程度还是食用的实用性上 , 猪肉都是上好的选择 。野猪相对于其他的大型动物来讲 , 更易于捕捉;相对于小型动物来讲 , 猪的经济价值更高 , 与鸡鸭等小动物相比 , 一头猪可供更多人吃 , 而且猪肉的营养提供更全面;猪是杂食动物 , 在饲料上没有严格的要求 , 当时的农作物如一般谷物即可 , 易于日常饲养 , 饲养难度比其他动物要低一些 。
正是由于这些优点 , 养猪被人们所接受并传播开来 , 到距今8000多年前 , 饲养家猪的方式在黄河中上游地区得到广泛的推广 , 距今6000多年以来 , 在全部获取肉食资源的活动中 , 饲养家猪活动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 直至占据80%以上 , 而黄河下游地区的古代居民在程度上则偏低一些 , 但总体上也是位于主要地位 。
鱼 , 南方人的所爱
在南方 , 养猪吃肉却没有受到欢迎 , 尤其是在长江流域 。在长江中上游地区 , 距今7000年左右就开始出现家猪饲养 , 但是一直没有受到重视 , 长江流域主要以狩猎和捕鱼捞贝为获取肉食的主要方式 。直到距今4000年左右原始社会结束时 , 各个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中都包含大量的鱼骨 。有一个考古实例很有意思:在距今约5500~5100年的大溪遗址发现的一些墓葬里随葬有鱼 , 比如在153号墓的女性死者的双臂下各放一条大鱼 , 鱼长半米左右 , 几乎与死者的手臂一样长 。这种以鱼作为随葬品的现象并不少见 , 南方人注重捕鱼的行为在此得到了印证 。这种情况在我国的其他地区是十分罕见的 。
长江中上游地区的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存除了鱼骨之外 , 野生动物的种类也很多 , 其中以鹿科动物的数量最多 , 可见当时的狩猎活动也比较兴盛 。长江下游地区的一些原始社会的遗址里也发现一定数量的鱼骨 , 这些遗址的鱼骨证明 , 鱼类在这个地区的饮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
这个地区自距今8200年前就开始出现家猪 , 但是从距今8200年到距今5000年左右的各个遗址里出土家猪的数量始终很少 , 出土的动物骨骼中以鹿科动物为主的野生动物一直占据优势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 , 长江下游地区的人们获取肉食的方式基本上也是以狩猎和捕鱼为主的 。
所以 , 根据上面的种种证据我们可以确定: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人主要通过养猪来获取肉食 , 以长江流域为主的南方人主要通过打鱼、狩猎获取肉食 , 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可是 , 同为华夏子民 , 相距算不得千山万水 , 怎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呢?
自然环境造就的选择
我国北方冬天的气温大部分处于零度以下 , 根据考古发现 , 当时的黄河流域在冬季的大多数时间里都是结冰期 。由于温度的限制 , 鱼的产量比南方相对较少 , 而且冬天封河 , 更是给出船打鱼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 在北方依靠打鱼获取肉食 , 多少显得有些困窘而不靠谱 。在环境的压迫下 , 我们聪明的祖先就开始了“自己动手 , 丰衣足食”的日子 。我们祖先驯养野猪为家猪 , 并将其进行日常的饲养 , 在不断地摸索中进步 , 演变到了至今以吃猪肉为主的肉食习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