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和岛|比阿里还早的中国第一互联网公司,为何一夜消亡?( 四 )


作为中国第一位提出“百姓网”概念的人 , 正是张树新让互联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普遍工具 。
可是 , 连张树新自己都始终没有弄清楚:老百姓到底需要一张什么样的网?
瀛海威走的每一步都像是在迷雾中如履薄冰地探索 。 一句在瀛海威内部流传甚广的话 , 恰到好处地映照出了瀛海威脸上的迷茫:“我们知道2000年以后我们会挣钱 , 可我们不知道现在应该做什么 。 ”
一根“救命稻草”恰逢其时地浮现在张树新眼前 。
1997年 , 有人向张树新建议 , 香港即将回归 , 党的十五大也马上要召开 , 三峡工程开工在即 , 爱国主义势必将成为本年度第一主题 , 何不抓住这个机会做一个“网上延安”?
善于策划的张树新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价值——既有社会意义 , 又能实现商业诉求 。 “网上延安”立马被提上日程 , 把延安的历史、现实和人物故事都放到网上 。 如果一炮而红 , 下一步如法炮制另一个城市 , 最终推出一个“网络中国” 。
张树新马上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 对外宣布:为了配合爱国主义教育 , 瀛海威将耗时3年 , 投资千万 , 推出“网络中国” 。
经过1个多月的挑灯夜战 , 当瀛海威将制作精美的“网上延安”挂上网时 , 换来的却是极低点击率的惨淡事实 。
此前炒得沸沸扬扬的“网上延安”项目 , 最终仅沦为媒体炒作的素材 , 而没能转化为瀛海威口袋中的收入 。 瀛海威再一次失败了 。
瀛海威将向何处去?没有人知道 。 1997年12月底 , 心灰意冷的张树新在她的日记中写道:
“……深夜 , 我们刚从郊外回到家中 , 窗外大雾弥漫 。 在我们开车回家的路上 , 由于雾太大 , 所有车子都在减速慢行 。
前车的尾灯以微弱的穿透力映照着后车的方向 。 偶遇岔路 , 前车拐弯 , 我们的车走在了最前面 , 视野里一片迷茫 , 我们全神贯注小心翼翼地摸索前行 , 后面是一列随行的车队 。 我不禁想 , 这种情景不正是今天的瀛海威吗?”
那一年 , 瀛海威的总投入达到1.4亿元 , 按照既定目标 , 也就是张树新向董事会述职的投入产出目标 , 瀛海威的收入应当为1.1亿元 , 最低估计也该是9000万元 , 但实际收入却仅为963万元 。
一边是苦觅不得的收入爆发点 , 另一边是公司资金如流水般哗哗往外流 , 两者的矛盾始终难以调和 。 在这个微妙的时间节点 , 一股不再充分信任、猜忌的气氛逐渐在瀛海威内部蔓延开来 。
04、资本裹挟:张树新败走资本局
瀛海威发生的一场“哗变” , 如同秋风扫落叶般迅猛得让人猝不及防 。 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 , 张树新突然“被迫辞职” 。
1998年6月22日 , 瀛海威第一届董事会第九次会议在兴发大厦会议室举行 。 瀛海威第一大股东——中国兴发集团突然发难 , 决定把自己借给瀛海威的股东贷款转为股权 , 债权变股权 。
如此一来 , 新增的3000万股使中国兴发集团持有的瀛海威股权上升至75%的比例 。 中国兴发集团的董事名额新增3位 。
按照《瀛海威章程》 , 中国兴发集团此时有权任免公司总经理 。 这一招来得有点突然 。
在短暂的惊讶与错愕之后 , 张树新在“总经理任命”的条款后打了一个勾 , 就这样离开了自己苦心经营了3年的瀛海威 。
“瀛海威长期以来靠银行贷款 , 靠股东资金 。 除了股本金外 , 我们又投了3000多万 。 再加上5000万的银行贷款 。 当你的利润还不能支撑资费 , 另外还有一大笔财务费用要支出的话 , 企业能生存吗?张树新为什么没法再做了呢?因为到6月时 , 瀛海威的负债率已经高达87% 。 所有的银行信誉全用光了 。 ”中国兴发集团总裁梁冶萍日后曾向媒体公开表达了她的不满 。
瀛海威的资金困局成为了“压死”张树新的最后一根稻草 。 资本给张树新狠狠地上了昂贵的一课 。
正和岛|比阿里还早的中国第一互联网公司,为何一夜消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