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和岛|比阿里还早的中国第一互联网公司,为何一夜消亡?( 五 )
本文插图
回过头来看 , 围绕在中国兴发集团与张树新之间的分歧 , 主要是以下两点:
第一是“百姓网”与“商网”的争执 。 张树新创立瀛海威初期 , 将该网定位为“百姓网” , 并一直“沉湎”其中 。
但据统计 , 瀛海威的网员登记人数有6万人 , 绝大多数是25岁以下月收入一两千元的“网虫” 。 他们上网的目的只是消遣娱乐 , 这样的资金流并不足以支撑瀛海威的运转 。
中国兴发集团则认为“百姓网”不等于“民网” , 不等于没有商业活动 , 瀛海威死守“百姓网”是一种反商业的文化 , 本身是构不成市场的 , 无异于把自己的路都堵死了 。
互联网应该为“专门客户”创造价值 , 比如通过建立网上旅游社区聚集旅游爱好者等等 。 “‘企业网’才是我们所希望的东西 , 瀛海威没有很好地完成转型 。 它抓不住商机” 。
第二 , 理想主义情结很深的张树新曾一再宣称 , 她创办瀛海威并非指望靠“.com”给自己赚钱 , 而是有一些产业想法需要更大的平台才能实现 。
但张树新没有意识到 , 一个人可以不为赚钱而活着 , 但对一家企业来说 , 赚钱却是必需的 。
恐怕没有任何一位投资者在听了张树新这样的“标榜”后 , 还能高兴得起来 。 中国兴发集团总裁梁冶萍曾抱怨道 , “张树新一味地说 , 我这事需要这么做 , 你就应该给我钱;你不给我钱 , 我就得再找人给我钱 , 还得这么去做 。 她想不到她是谁 。 经营者和股东应该是一致的 。
你不是一个事业单位 。 我们求生存是要在有限责任上去求生存 。 你是一个企业 , 企业就是有限责任 , 你能拿到的资源就这么多 , 你就是要用现有资源去做到某一程度 。 你达不到这个程度的话 , 那当然就……”
在中国兴发集团接手瀛海威后 , 张树新曾怒斥“(瀛海威)不再是以管理层为主 , 没有创业文化 , 成了庄家的故事” 。 在这样一种矛盾难以调和的局面下 , 或许张树新的离开对双方而言都是最好的结果 。
1998年 , 是属于搜索、门户和免费登陆的年代 。 那一年 , 搜狐、腾讯和新浪(由四方利通重组而成)相继正式成立;搜狐取得了每月访问量达2万人次的好成绩 , 远超瀛海威的最高纪录 。
而坚守收费制的瀛海威则悄然地退出了主流行列 。 1998年底 , 瀛海威内部再次发生“大地震”:15名中高层管理人员集体宣布辞职 , 只留下一份悲怆的辞职报告 , “……没有枪 , 没有子弹 , 置身于不见人迹的荒漠之中 , 被告知去消灭一定数量的敌人” 。
瀛海威自此再难扑腾起大浪花 , 倒在了互联网浪潮来临前夜 。 1999年 , 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评出的上年度“中国十大互联网影响力网站”中 , 人们第一次没能找到瀛海威的身影;在2000年的一份榜单中 , 瀛海威的得票跌至百名开外 。
如今 , 当人们再次回想起中国这家创办时间最早的互联网公司时 , 总是会惋惜于它的失利 , 感慨地道一声“它太早了”“要是……该多好” 。 然而 , 瀛海威的失败真的只是因为生不逢时吗?
05、结语:错误的时间 , 错误的地点 , 做了错误的事情?
中国企业界似乎总绕不开一个宿命般的诡怪现象:数十年以来 , 在中国几乎所有的产业领域中 , 充当领跑者的企业无一不在中途被淘汰出局 。
在那个“机会无限多 , 赚钱没把握”的拓荒年代 , “领先一步是先驱 , 领先三步是先烈”的玩笑话却像一个魔咒似得困扰着每一位“跑第一棒的企业家”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作为一个商业实验 , 瀛海威是不幸的 。
张树新曾说 , “中国互联网的畸形在于 , 在这里你既可以看到15世纪的东西 , 又可以看到21世纪的东西” 。 大多数人在评价瀛海威时会用到“早熟”这个词 。
然而却也有人认为 , 瀛海威并非是死在时机上的 , 它根本就是在“错误的时间 , 错误的地点 , 做了错误的事情” 。 张树新正如她自己所说的“是这个行业中犯错误最多的人” 。
推荐阅读
- 富途证券|新经济扫描 | 恒指收复300点跌幅,阿里转涨超1%
- 印度|警惕!阿里、腾讯、华为都被印度扣了顶大帽子!
- IT新经济|阿里巴巴否认减持阿里健康1.54亿股股份
- 阿里|马云又减持了!刚卖430亿阿里巴巴,旗下基金又减持2300亿市值大牛股,套现35亿港元!
- IT新经济|软银再次卖出22亿美元阿里股份,软银和阿里的联盟要解体了吗?
- |从HR到阿里“女皇”,丈夫离开阿里后,她陪马云干到“退休”
- 中国新闻网|阿里巴巴报告:淘宝卖家夜间生意全天占比达40%
- IT新经济|张瑜卸任阿里巴巴旗下安鲜达物流法定代表人
- 客服|阿里CCO:紧急为湖北开放云客服就业绿色通道,首期招募1000人
- |马云高价减持阿里股份背后有何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