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弋舟:看,这个现代的人 |赏读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弋舟:看 , 这个现代的人 |赏读
本文插图
今日分享作家弋舟的一篇读书随笔 , 解析了乔伊斯 《都柏林人》中的第十一篇小说《悲痛的往事》(又译《一桩惨案》) 。 弋舟关注这篇小说 , 与其说出于喜爱 , 不如说因它 彰示了“人类来到了倒霉的现代以后 , 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秘密”以及“唯有在小说里才能够成立的现代逻辑” 。
本文插图
【当代|弋舟:看,这个现代的人 |赏读】
看 , 这个现代的人
文 | 弋舟
《悲痛的往事》是《都柏林人》中的第十一篇小说 。 也有译者将其译为《一桩惨案》 , 这太令人惊讶 , 让你痛恨自己为什么不学无术 , 以至于完全无从甄别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篇名 , 在英语中是否会有通约的可能 。
以我的阅读体验 , 用《一桩惨案》来命名这个短篇 , 实在是非常烂 。 这至少说明两点:其一 , 短篇小说的篇名何其重要;其二 , 我们那饱受世界文学浸染的经验 , 实则充满了误读的风险——谁知道我们究竟是不是以讹传讹 , 读到的仅是二手赝品 , 而一手的真迹 , 还有可能永远遥不可及 。
但是冷静下来 , 你又会觉得《一桩惨案》似乎也未尝不可 。 这个新闻标题一般的命名 , 在某种程度上好像反倒更接近这个短篇的气质:中立 , 淡漠 , 直白 , 客观 , 它只陈述一个讨厌的事实 , 不解释 , 绝不解释 , 就那么硬生生地甩在你面前 。
如实说 , 这也是我并不喜欢、至少是没法非常喜欢这个短篇的缘由之一 。 我的不喜欢 , 更多是情绪化的 , 作为一个读者 , 阅读小说的时候我当然也有情绪化的权利 , 没谁能要求你必须不带情绪地去对待一篇小说;实际上 , 当我们打开一篇小说时 , 更多的时候 , 就是在期待着各种情绪的来临 。
不 , 我并非是在排斥和否定一种写作方法 。 如果一定要让我在热情洋溢与客观冷静之间做出抉择 , 多半我还会拥护后者 。 我想 , 令我难以喜欢的 , 并不是乔伊斯的笔法 , 而是他以这样的笔法塑造出的这个人 , 以及当他表述这个人时 , 所暴露出的文学的现代困境 。
看 , 这个现代的人 。
——这人叫詹姆斯·达菲 。 不仅我没法喜欢他 , 我想 , 在一百多年前的都柏林 , 也没人会喜欢他;并且 , 尽管其人总是处在一种经不起检验的良好感觉之中 , 事实上 , 恐怕连他自己也是难以真正喜欢自己的 。
但是有一位女士竟爱上了他 。
说到“爱” , 在这对男女的关系中 , 并不能令人信服 , 但至少应该是“喜欢”吧 , 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差强人意的前提 , 我们那意义的链条就无从成立 。 我们只有预设 , 他们之间至少是有着“喜欢”的 , 于是 , 才能理解随着关系的破裂 , 那“一件惨案”的发生 。 女士为之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 可是问题也接踵而至——有谁 , 会仅仅为了“喜欢” , 便搭上一条命来?
因爱而死 , 或者爱而不能 , 便上演一出又一出的悲剧 , 对此我们是理解并习惯了的 , 我们的文学 , 在这个路数上已经行之有效地运转了数千年;但是到了乔伊斯这里 , 情况变了 。 看上去 , 那女人之死确乎与一桩失败的情感有关 , 但你完全无法将之与“爱”联系在一起 , 甚至 , 连“喜欢”都令人犹疑不决 , 最终 , 你只能忍住不适 , 将她的死 , 只和人本身的羞耻与绝望相关联 。
他们貌似是“喜欢”了彼此 。 除了饮食男女间“人生盛宴”一般的性诱惑 , 最初的时刻 , 他们的精神与灵魂也参与其中 , 获得了部分的满足 。 他因此“觉得自己是一个很不平凡的人物” , 而她 , 变成了他的“忏悔神父” 。 可实质上 , 他们各自所“喜欢”的 , 全然皆是朝向着自己 。 他们喜欢自己 , 绝不喜欢他人 , 即便喜欢自己时 , 也喜欢得犹犹豫豫 。 这样的状况 , 原本是无从交集的 , 人和人各自平行 , 甚至背道而驰 , 但他们撞上了 , 在彼此的借用当中 , 发生了误会 , 从而导致出了“一桩惨案” 。
推荐阅读
- 卧室|你也觉得卧室面积太小吗?做上榻榻米,就不担心这个问题了!
- 插座|原创 家里墙上插座突然没电,检查了电箱里没有跳闸,这个怎么办?
- 吃货|农村俗语“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这个说法可信吗?
- 儿童饮食|天热,要常吃这个早餐,清淡美味营养足,挑食的孩子也爱吃?
- 视觉志|当代女人相亲标准:跟孙悟空谈恋爱是什么体验?
- 北大培文图书|新书推荐 | 《焦虑的社会:德国当代的恐惧症》
- 光明网|今天听到这个音乐,给我开心完了!
- 戏晶show|《这就是街舞3》:这个节目太费嗓子了!
- |搞定女人脸上的斑斑点点,这个中药方子,让天下女人心动!
- 君王皇帝|李治在世时为何不除掉武则天,除了实力不够外,主要还有这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