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与外方股东全面接轨,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总经理王鸿嫔:重塑公司品质( 四 )


摩根士丹利是百年老店 , 过去我们跟股东的合作主要在中后台 , 今年开始跟股东在产品端、客户端加强合作 。
中国基金报采访人员:你接手后 , 公司一直没有发行新产品 , 规模方面 , 会不会有股东考核的压力?
王鸿嫔:公司每年都会有指标 , 也会有考核的压力 , 但摩根士丹利更重视公司生命周期管理(PLM)要达标 , 质量比规模优先级别高 , 更重视规模结构、客户结构 , 规模放在第二位 。 因此 , 我们不会盲目发行新产品 , 更不会做赔本赚吆喝的买卖 。
摩根士丹利很开放 , 也很有耐心 , 我常说他们真是中国好股东 , 这么多年一直坚持看好中国 , 加大投入 。 他们曾对我表示 , 他们想的是三十年、五十年的布局 , 而不是眼前的三、五年 。 他们的理念是坚守投资管理的本业 , 所以前些年一度流行的通道业务、分级基金、保本基金 , 大摩华鑫都没有做 。 摩根士丹利自已做资管行业多年 , 非常理性 。
我跟他们沟通我的计划 , 他们会理解 , 有些方法可能当期没什么效果 , 但长远会有效果 , 时间长了可能会有几何级的呈现 。 还有新建产品线 , 产品没有那么快落地 , 他们也会理解 。 过去两年公司一直在调整 , 我一直在问自已 , 现在做的事情 , 明年或后年会不会开花结果 。 我们希望做一些真正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事情 。
客观上 , 外方股东的内控要求很严 , 决策流程非常严谨缜密 , 决策时间也比较长 。 从现实层面看 , 以我们公司的体系和决策流程 , 我们必须要目光长远 , 做长期的事情 。
中国基金报采访人员:外资机构的确很理性 , 但很多合资公司做了多年没有长大 , 你怎么看 。
王鸿嫔:这要看你到底要什么 。 以我的经验来讲 , 在外资机构看来 , 规模从来都不是最先考虑的因素 。 外资有一些共同性 , 第一个十年 , 他们对市场不了解 , 追求规模反而会让他们担心规模扩张背后潜藏的风险 。 所以他们更重视规范 , 把底子做厚实 , 他会问你每一步是怎么做的 , 是否遵循监管的相应规定 。 他们的做法可能短期不精彩 , 但长期可靠 , 我觉得这比较像“龟兔赛跑” 。
我1992年进入怡富 , 现在快三十年了 , 我觉得历史一直在重演 , 不管在任何市场 , 走得越长 , 外资的优势越会显现 。
外资机构注重风险 , 并非因为他们是预言家 , 只是因为他们的经验更多 。 他们深知 , 只要碰到一个无法承受的风险事件 , 之前所有的获得就会付诸东流 。
中国基金报采访人员:你从业多年 , 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王鸿嫔:最大的感悟是 , 不要盲目追求快 。 年轻时 , 我也会想耍点小聪明 , 会想怎么样更快一些 , 也会质疑外方股东的决策 , 但每次碰到危机事件 , 就会发现还是外方股东那种理性规范的方式走得会比较远 。 资产管理行业 , 是欲速则不达 , 我们看过太多楼起了楼塌了 , 成功的原因可能不一样 , 但失败的原因都一样 。
还有一点 , 在资产管理行业 , 诚信可以使人走得比较远 。 我偶尔会回到母校讲座 , 我会给学弟学妹讲 , 资产管理行业生存的根基就是讲诚信 , 有客户的信任才能走得更远 。 我们赚的是信任的钱 , 累积的钱 , 有些钱来得慢 , 却格外珍贵 。
中国基金报采访人员:你希望把大摩华鑫基金做成什么样的公司?
王鸿嫔:担任大摩华鑫基金总经理 , 对我来说相当于接受了一个委托 , 相当于要完成一个项目 , 项目的跟进和完成是阶段性的 。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内部制度的调整和完善;第二个阶段 , 是要跟摩根士丹利的标准对接 , 同时丰富产品线 , 包括FOF、跨境产品等 , 并完善人员队伍;第三阶段是谋求发展 , 我会鼓励基金经理追求更高的业绩目标和更大的管理半径 , 我会让大家放开去想 , 我给基金经理布置了一个功课 , 你现在管的钱如果加一个零 , 需要什么 。 孔子说 , 取乎其上 , 得乎其中 , 目光高远一些 , 再付出足够的努力 , 结果一定不会差 。 在公司投入上 , 有些钱我会管得很严 , 有些领域如果确定未来有机会 , 我会鼓励他们勇敢要钱 , 我也会向股东要资源 。 比如跨境产品 , 虽然还没发产品 , 也要大胆投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