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嵘|专访沈嵘 | 解构与大数据不匹配的《三叉戟》为何爆了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专访沈嵘 | 解构与大数据不匹配的《三叉戟》为何爆了
《三叉戟》豆瓣开分8.1 , 现在8.4 , 面对这样的成绩 , 《三叉戟》编剧之一沈嵘的回答很真实 , “意外之喜” 。
尽管沈嵘通宵读完《三叉戟》小说后 , 就被故事感动地热血沸腾 , 热泪盈眶 , 对于剧作也很有信心 , 但8.4的高分却是他没想到的 。
“没开分的时候也忐忑 , 但我觉得7分应该是可以拿到的吧” 。
《三叉戟》是2020年为数不多高开高走的剧集 , 这是沈嵘第二次接触IP改编剧 。 很巧 , 他第一次操刀的IP改编电视剧《余罪》在豆瓣的分数也是8.4 。
一方面是内容为王成爆款定律 , 一方面是原创匮乏 , 这使得改编IP成为了几乎所有影视公司寻找项目的重要渠道 。 两次参与IP改编作品的沈嵘却都成功避雷 , 并为作品锦上添花 。
《余罪》高口碑和热度出圈以后 , 《三叉戟》的成功有什么不一样吗?
本文插图
楔子| 逻辑铺垫之王
创作意图与观众喜好不谋而合
《三叉戟》8.4分的豆瓣成绩是意外之喜 , 开头的楔子得到很多观众的认同和喜欢 , 对于沈嵘也是意外之喜 。
“创作的时候肯定是没想过要讨好观众 , 也没想到观众会这么喜欢 。 我和吕铮老师开始要将小说向视觉化作品转变时 , 就考虑三个主角人物出场已经50多岁了 , 我们得为他们现在的性格、行为、思考问题的方式、说的话找逻辑铺垫 , 这就需要向观众交代他们的前史 , 但闪回太老套 , 而且容易让观众出戏 , 影响观感和代入感 。 我日常喜欢看美剧 , 就参照美剧的方式做了一个楔子” 。
听起来 , 沈嵘的创作从没有讨好和迎合观众的意图 , 他只是想着如何让人物能够立得住 。但实际上 , 人物也正是剧集与观众之间的那块粘合剂 , 沈嵘想要做好的与观众想要看到的是不谋而合的 。
本文插图
其实 , 用“楔子”代替“闪回”去介绍人物前史的方式 , 沈嵘在过往的创作中 , 用了很多遍 , 但只有《三叉戟》时 , 观众有幸看到了 。
“我在之前的创作中 , 好几次都用了楔子的方式 , 但拍摄后的成片中 , 都没有 , 我当时就想着 , 可能别人不认同、不重视就删了 。 ”
在《三叉戟》制片人马珂告诉沈嵘真相前 , 沈嵘都是这么想的 。 然而 , 事实却是 , 从制片人的角度考虑 , 拍摄楔子会增加制作成本 , 还需要重新寻找年轻演员 , 费时费力 。
此后 , 沈嵘才恍然大悟 。
对于自己过往创作的“楔子”无一例外被毙掉 , 沈嵘倒是也表现的很平静 , 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满 , 但却有遗憾 。 于是 , 在创作《三叉戟》时 , 他又一次执着地采用了“楔子”的方式 , 介绍人物的前史 。
“我比较嗨这个点 , 即使被拒绝过好多次 , 也还想再试一次” 。
本文插图
当然 , 如今 , 《三叉戟》的“楔子”能够有机会被观众看到 , 是沈嵘的坚持 , 是导演刘海波、原著作者及编剧吕铮的鼓励和支持 , 也是制片人马珂的慧眼识珠 。
“大家的劲儿是往一处使的 , 就是做出一部好作品 。 ”
千里马常有 , 而伯乐不常有 。
喜剧 | 刑侦剧区别竞争力
抖逻辑包袱赢了
最近几年来 , 从小品到电影、剧集市场 , 好的喜剧的匮乏是行业共识 。 但喜剧市场的红利却一直都在 , 如《庆余年》能最终在IP改编市场达到口碑、热度双收 ,“好笑”就是推手之一 。 很多观众对于《庆余年》的评价是:科幻喜剧 。
推荐阅读
- 王源|专访王源:20岁就实现了财务自由,还有什么烦恼?
- 外滩教育|《哈利波特》《魔戒》的背后都有这本书的影子?上外名师带你解构西方文化源代码
- 教育乐园|专访催眠专家彭华勇
- 黄轩|专访黄轩:不断突破,不断“美出圈”
- 慈溪市新华书店|新华Live丨专访《隐秘的角落》原著作者紫金陈:机缘巧合下选择写作,初衷是为了赚钱
- 顾医生|肖战新浪时尚专访回顾全能战战跟着顾医生又get新技能!
- 在线直通车|?南京艺星陈孝闯医生专访丨秉承匠师精神,打造美好人生
- 图像与眼睛|自我解构|Sean Mundy
- 卡斯克|专访|卡斯克:在情感中改变习惯,是“失去自我”吗?
- 李雁倩|专访|《不说谎恋人》导演李雁倩:漫改剧如何消除悬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