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嵘|专访沈嵘 | 解构与大数据不匹配的《三叉戟》为何爆了( 二 )


可《庆余年》始终是“极少数” , 更多时候 , 我们看到的是台上的演员强行搞笑 , 台下的观众勉强配合 , 喜剧变“尴”剧 。
有幸 , 这次《三叉戟》也被网友评价为:披着刑侦外衣的喜剧 。
沈嵘|专访沈嵘 | 解构与大数据不匹配的《三叉戟》为何爆了
本文插图

很难想象 , 一部刑侦剧、涉案剧的弹幕 , 时常满屏是“哈哈哈” 。 在《三叉戟》中 , 我们看到了不是靠夸张过度的肢体动作 , 怪异的表演 , 而是 靠基于人物的语言艺术和逻辑包袱带来的喜剧效果 。 观众笑得舒服、自然 。
一般来说 , “幽默”在强情节的“破案”刑侦剧中 , 很难占据“主角”地位 , 只有插科打诨的份儿 , 但由于《三叉戟》的三位主人公是三位非典型的警察形象 , 幽默就可以变得顺理成章 。 沈嵘正是在影视化的过程中 , 看到了这一点 , 并且加以合理利用和发挥 。
“吕铮老师的小说语言生动活泼 , 具备往喜剧方向偏转的基础 。 我们进行创作的时候 , 也不是说特意为了搞笑而搞笑 , 都是从人物出发 , 从他们的性格、行为、说话方式出发去设计的” 。
沈嵘巧妙利用老三位与时代的冲突 , 三位主人公性格差异 , 碰撞中产生的火花制造出了无数笑点 。 【沈嵘|专访沈嵘 | 解构与大数据不匹配的《三叉戟》为何爆了】
“比如说老三位不会使用电子产品 , 大背头、大柱子对现实的大喷子的吐槽、看不上 , 都很容易产生笑点” 。
都说警察各个是影帝 , 大背头(陈建斌饰)在剧中解锁了当卧底的100种扮演 , 猛喝水的“贪官” , “赌博大佬” , “猥琐嫖娼男”……每一种都让观众笑裂 。 特别是“讨债大爷”喜滋滋的叫嚣“八十”的片段 , 让我们怀疑编剧也是去“大爷大妈”中做了卧底 。
“咳 , 有了观察生活和生活中人物的职业病 。 去医院看到医闹我都会观察很久 , 就发现果然是有职业医闹 , 对这些老头、老太太来说 , 差30块钱 , 那可能是好几顿的买菜钱” 。
《余罪》中经典的余罪(张一山饰)叫床片段 , 也是沈嵘在原著外添加的 。
“写这个片段的时候 , 也是先从人物出发 , 就觉得这个事儿是余罪当下能做得出来的 , 其次 , 是有喜剧效果” 。
沈嵘|专访沈嵘 | 解构与大数据不匹配的《三叉戟》为何爆了
本文插图

沈嵘介绍 , 三叉戟中的喜剧元素得到了导演刘海波和几位演员的认可 , 并在现场拍摄中经常有出人意料的添加和发挥 , 如大背头尿裤子、大喷子要喝福根儿、大棍子在老夏墓前说“你那里要是办案缺人手 , 把他们俩一块儿带走”等 , 这些段落让这几天跟着追剧的沈嵘也不禁击节叫好 。
把刑侦剧、公安剧做出了喜剧效果 , 这是《三叉戟》在同类题材中的竞争优势 。
“《三叉戟》的底子还是涉案剧 , 大家对于喜剧也没有期待 , 在紧张、肃杀的气氛中 , 幽默的效果会被放大” 。 沈嵘掌握了涉案剧与喜剧元素融合的精髓 。
我们得承认《余罪》《三叉戟》能够最后让观众捧腹 , 演员们的表演是加分项 , 但基础确是出自沈嵘笔下 。
沈嵘|专访沈嵘 | 解构与大数据不匹配的《三叉戟》为何爆了
本文插图

其实 , 这也与沈嵘的日常喜好和积累很大关系 , 沈嵘提到他从中学时代就非常喜爱王朔的小说 , 京味的俏皮和幽默对于他来说非常熟悉 , 这次正好有了用武之地 。 另外 , 日常在大量观美剧之外 , 沈嵘还是各大脱口秀、相声的忠实粉丝 , 写《三叉戟》的过程中 , 沈嵘买了一本名为《怎样说脱口秀》的书 , 学习脱口秀中生活化的包袱 。 他还是国外喜剧大师刘别谦的忠实粉丝 , 那部《生存还是死亡》他已经看过了无数遍 。
沈嵘的心里 , 可能住着一个“喜剧之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