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航延险骗保频发 中小险企为何忍痛不放


5年近900次飞机延误 , 涉嫌累计骗取保险理赔金300余万元 , 近日一则关于某女子利用航班延误实施骗保的案件引发关注 , 而作为“作案工具”的航延险也被再次推上风口浪尖 。 事实上 , 近年来 , 航延险骗保的情况并不鲜见 , 市场关于航延险存在的必要性及是否具有浓厚的博彩性质等争论不绝于耳 , 同时 , 保险公司风控不严等问题也浮出水面 。 而在这背后 , 不能忽视的还有中小险企在整体综合成本率高企的背景下 , 发展航延险话语权不足 , “亡羊”难“补牢”的现状 。

北京商报|航延险骗保频发 中小险企为何忍痛不放
本文插图

航延险 , 博彩?
“航班延误 , 发家致富”似乎已被很多人演绎成现实 。 近日 , 南京市公安局公布的一起航延险诈骗案引发关注 。 相关内容显示 , 自2015年至今 , 某女子遇上近900次航班延误 , 并累计获得理赔金超过300万元 , 但据调查 , 上述大额理赔金是通过购票虚构行程 , 然后利用航班延误骗取的 。
航延险即航班延误险 , 从当前市场情况来看 , 一个航班可同时投保多家保险公司的航延险 。 而通过刻意重复投保的行为 , 一次延误获赔或可达千元以上 , 甚至超过机票本身的金额 , 由此也在近年来吸引多位骗保者和团队作案 。
【北京商报|航延险骗保频发 中小险企为何忍痛不放】骗保事件频发的同时 , 市场对于航班延误这一概率现象是否真的需要保险保障 , 以及航延险是否属于博彩性质的险种也产生了争议 。 对此 , 北京十一贝科技有限公司CEO杨威认为 , 保险需要受益人对保险标的具有可保利益 , 如果脱离了这个原则 , 就变成了博彩性质 。 航延险诞生的初衷是补偿被保险人因航班延误导致的经济损失 , 比如因为延误导致的额外餐饮及住宿费用 , 如果购买航延险的人本身没有乘机行为 , 就不存在因延误导致的经济损失 , 对保险标的不具备可保利益 。
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研究员也表示 , 严格来说 , 任何保险产品都有一定的博彩性质 , 即在核算保费收入、成本、赔付等多项数据之后 , 通过概率的方式来实现收益 。 但其核心还是在为被保险人提供风险保障的功能 。 就航延险而言 , 当航班延误出现时 , 对于乘客可能在出行费用、工作成本方面的提升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
风控不严+信息孤岛
博彩性质争议之外 , 这场“航延险理赔致富”的骗局也引发了业内更深的思考 , 比如航延险骗保频发真的只是羊毛党的责任吗?对此 , 北京某财险公司负责人指出 , 航延险骗保事件的多发 , 部分也与保险公司自身风控不严有关 , 例如核保理赔时未能真正了解被保险人乘坐航班的情况 。 同时 , 保险公司与航空公司 , 以及保险公司之间没有打通信息共享 , 也为众多骗保者在类似事件中继续获益提供便利 。
一位保险资深从业人士直言 , 虽然各家保险公司都会根据自身核算的情况进行保险条例的设立 , 细节有所不同 , 但一般而言 , 只要提前24小时购买航延险 , 后续出现延误情况 , 都可以正常赔付 。 而且部分保险公司根据系统内数据自动识别航班延误情况 , 发生约定的保险事故时自动进行理赔 。 也就导致了少数能了解到航班延误的内部信息 , 以及熟悉航延险赔付流程的人钻了空子 。
“其实部分保险公司在出险后也并不会专门针对机票使用的情况进行核对 , 也就是说 , 被保险人是否真正乘坐了航班 , 航班延误是否确实对被保险人造成了损失的情况 , 有时保险公司并不知情 , 而这背后也体现了部分机构风控不严的情况 。 ”上述从业人士补充道 。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嘉宁也认为 , 保险公司想要核对保单的情况 , 其实只要与航空公司信息共享即可 , 若了解到被保险人并未乘坐相关航班 , 即可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追踪 。 当然 , 想要与航空公司实现信息共享 , 也需要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成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