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美的崛起秘密:敢于向自己动刀子( 四 )
何享健自主创新意识的深化 , 让美的获得了持续的发展动力 。 1981年~1985年 , 是美的第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 其产品号召力不断加强 , 生产工艺不断成熟 , 品牌影响力不断加大 。 1985年 , 美的实现产值3748.4万元 , 利润244.6万元 , 职工人数达到657人 。
就在何享健在风扇领域做得风生水起之时 , 他的目光又被同样也是“吹风” , 但技术含量更高的空调行业所吸引 。
3
布局空调:掌握主动权
1984年 , 邓小平首次南巡 。 无数年轻人感受到市场经济的春风 , 第一波“下海创业”潮涌现 , 这一年堪称中国企业的元年 。
如果说1984年是“中国企业元年” , 那么1985年恐怕可以称作“中国家电企业元年” 。
这一年 , 张瑞敏砸毁76台有缺陷的冰箱 , 砸出品牌知名度;李东生任TCL通讯设备公司总经理 , 并将TCL业务由磁带转型为电话机;倪润峰出任长虹电视机厂厂长 , 喊出“超越松下”的口号;格力集团前身 , 珠海经济特区工业发展总公司成立 。
另一旁的美的 , 也没有闲着 。
1984年6月 , 为增加新的发展路径 , 何享健在风扇厂的基础上 , 正式成立“顺德县美的家用电器公司” , 准备进军空调产业 。
事实上 , 改革开放前 , 国内空调产品基本属于稀有的“舶来品” , 主要依赖进口 。 改革开放后 , 国外空调品牌大量涌入 , 也刺激了国内空调品牌的发展 。 这一时期 , 国产空调品牌主要有“四朵金花”——春兰、华宝、东宝、宝花 。 不过 , 由于空调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 , 此时市场总体仍然是松下、三洋等大品牌在占据主导地位 。
何享健判断到 , 只要在技术上取得突破 , 国产空调品牌仍将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 。 1984年 , 美的便成立空调筹备组 , 并派十多个技术人员去广州一家国营厂学习空调技术 。
然而 , 让何享健没有料到的是 , 当时的空调行业深受政策束缚——由于电力吃紧 , 而空调又极其耗电 , 当时国家已不再批准上马新的空调项目 , 美的空调项目也迟迟不能落地 。
美的内部也有人反对进军空调行业 , 认为美的的风扇业务已经表现得很出色 , 没有必要开辟空调业务 , 吃力且不讨好 。
政策的限制和内部的反对并没有让何享健动摇 , 他坚定地认为空调市场的潜力非常巨大 , 美的只是缺少一个突破口 。
突破口在第二年便来到 。
1985年 , 广州航海仪器厂由于经营不善 , 将要下马一条空调生产线 。 听到这个消息 , 何享健非常激动 , 他意识到机会来了 。 何享健决定收购这条空调生产线 , 作为进入空调业务的突破口 。 经过谈判后 , 双方很快达成协议:美的出资收购广州航海仪器厂的二手空调生产线 , 后者将生产技术、设备磨具、产品零件等一并转移给美的 。
通过收购 , 美的拿到了进军空调行业的入场券 。 这一年 , “美的空调设备厂”成立 , 开始了窗式空调机的组装生产 , 并成为国内最早生产空调的企业之一 。
本文插图
何享健这种“借鸡生蛋”的主动出击 , 彼时不少民营企业也都采用过 。 当年 , 李书福苦于拿不到生产汽车的牌照 , 只得与四川德阳某监狱下属的汽车厂合作 , 成立“四川波音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 即吉利的前身 。
何享健并不满足于拿到空调生产的入场券 , 面对当时国内空调行业的竞争局面 , 他想独辟蹊径——通过空调打开国际市场 。
想法很美好 , 但何享健却遇到了另一个坎 。
由于种种原因 , 美的迟迟没能拿下自营进出口权 。 所谓自营进出口权 , 简单说就是企业进出口业务的准入证明 。 拥有自营进出口权 , 企业就可以自己向海关报关 , 直接将产品卖到国外 , 而不需要代理 。
推荐阅读
- 新华网|火红“宅经济”:意外崛起还是未来趋势?
- 股票行情|涨停复盘 | 环保板块逆市崛起,军工板块强势不减
- 中年|动力电池市场拐点将至,抓住二线企业崛起机会
- 股票|强势复盘丨沪指大跌4.5% A股市场洗泡沫 机构仍看好后市
- 金达威|A股复盘:近百股跌停 芯片股全线闪崩 这还是牛市吗?
- 股票|收评:三大指数集体跌逾1.5% 白酒股逆势崛起
- 选股宝|7月15日午间复盘丨两市量能小幅缩小,旅游板块逆势爆发,PVC龙头超预期走强
- 银发经济|“银发经济”市场崛起 老年人开启网络“潮生活”
- 房地产|美的置业睿住科技与和天下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双方将在建筑工业化领域进行深度合作
- |涨停复盘:船舶制造板块强势上涨 共享经济上演大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