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美的崛起秘密:敢于向自己动刀子( 二 )


|复盘美的崛起秘密:敢于向自己动刀子
本文插图

有了点积累的何享健此后花大价钱聘请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 , 厂里的生产、研发水平随之大幅提升 , 产品也扩张到刹车阀、橡胶配件等产品 。 不久之后 , 北滘公社塑料金属制品厂又更名为了“北滘公社汽车配件厂” 。 到了1977年 , 配件厂已经实现年产值24.4万元 , 利润达2.6万元 , 职工人数超过百人 。 到了1978年 , 何享健的团队已经攒下了20多万的家底 。
转型带来的成果 , 让何享健意识到企业方向 , 必须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而进行灵活调整 。
因此很长一段时间 , 何享健都在外面跑市场 , 然后回到公司制定对应策略 , 工厂的生产对象也一变再变 。 比如1979年 , 了解到由于电力不足 , 全国各地经常停电 , 何享健便将部分业务转向生产制造发电机 , 获得了不俗的市场反馈 。
当然 , 何享健制定的转型策略并非每一次都顺利 。 他曾尝试做旧汽车翻新业务 , 不过由于想法过于超前 , 上级领导无法理解也没有给予支持 , 最终转型遭到搁浅 。
在市场的摸爬滚打中 , 何享健逐渐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顺应市场变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 即便自身实力不够雄厚 , 能够抓住微小的机会及时转型 , 也将使企业获得发展动力 。
事实上 , 关于找方向这件事 , 不执著不行 , 太过执著也不行 。 唯一不变的是 , 创业者应随着市场的变化灵活应对 。 马云就曾多次称 , 优秀创业者的首要特质之一 , 便是进入市场后 , 能够迅速调整自己以适应市场 。
可以说 , 早期的商业转型经历 , 帮助何享健形成了最初的商业理念 , 也为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
2
进入家电:自主创新
当何享健追逐着自己的创业梦时 , 整个经济大环境已经在悄然发生变化 。
1978年12月 ,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
紧接着 , 1979年7月15日 , 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地方试办特区 。 四个特区 , 三个建在了广东 。 广东的经济建设 , 也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 , 开始萌动 。
何享健也发觉到了这种变化 , 1980年 , 在经过一番市场研究后 , 他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进入家电行业 。
无疑 , 这在当时是一个正确的转型决策 。 要知道 , 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发展起来的产业便有家电 。 而这 , 跟邓小平的一趟访日之旅密切相关 。
|复盘美的崛起秘密:敢于向自己动刀子
本文插图

1978年 , 邓小平访问日本 , 先后参观了新日铁、日产汽车和松下电器三家企业 。 在访问松下电器时 , 邓小平来到一间展示微波炉的展览室 。 讲解人员为邓小平介绍了一盘用微波炉加热的烧麦 , 邓小平拿起一个烧麦看了看 , 突然放到嘴里 , 边吃边说味道不错 , 并赞叹了松下电器的技术 。
邓小平访日结束后 , 国内家电行业发展迅速:1979年、1980年、1983年 , 国内的首条洗衣机生产线、彩色电视机生产线、电冰箱生产线先后落地 , 家电消费需求被极大地挖掘出来 。 由于需求旺盛 , 当时消费者购买家电必须凭票 , 甚至还要预约 , 整个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 “洗衣机、彩电、电冰箱”也成为80年代有名的“三大件” 。
|复盘美的崛起秘密:敢于向自己动刀子
本文插图

聚焦到当时的广东市场 , 家电行业同样处在蓬勃发展态势 。 本身 , 广东就是改革开放的前头兵 , 一些新兴产业都率先在广东进行落地发展 , 中国的第一条电冰箱生产线 , 正是广州万宝电冰箱厂在1983年引入的 。 到了1984年 , 广州万宝电冰箱厂已经拥有70000平方米的厂房 , 员工人数达到一万八千人 , 每年电冰箱的生产量超过了15万台 , 是当时中国家电第一品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