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美的崛起秘密:敢于向自己动刀子( 五 )


这也导致美的虽然手握技术和设备 , 但空调出口业务一直没有起色 , 月产量长期在200台左右 , 公司一度入不敷出 。 1986年 , 美的甚至不得不向员工们筹资来渡过难关 , 公司内部再度出现反对布局空调业务的声音 。
尽管困难重重 , 何享健仍没有放弃 。 他明白 , 拿到自营进出口权后 , 不仅可以跳脱国内激烈的竞争市场 , 而且还能在海外市场获得巨大收益 , 从而在整个市场中站稳脚跟 。
在这段无法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日子里 , 何享健带领员工认真努力地做着各项准备 , 比如其先后获得美国UL、德国GS、英国BS等国家的标准认证 , 并始终坚持着“不与国内同行争天下 , 走出国门闯市场”的方针 。
到了1988年 , 美的终于获得自营进出口权 , 成为全国第一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乡镇企业 。 此后 , 美的产品大量进入海外市场 , 重新展现活力 。 这一年 , 美的成为顺德县10家超亿元企业之一 , 其中出口创汇达810万美元 , 是中国创汇最多的企业之一 。
1990年6月 , 美的又趁热打铁 , 全力推动空调产业发展 , 比如投资兴建了占地面积高达28万平方米的美的工业城 , 首期工程为年产20万台空调的生产基地 。
1991年 , 出海之战节节顺利的美的 , 正式提出“做世界的美的”口号 , 坚持出口导向战略 。
在掌握对外进出口主动权的同时 , 何享健也意识到 , 对内的人才建设上也要掌握主动权 。
事实上 , 从1968年创立北街办塑料生产组开始 , 何享健虽然一向很重视技术 , 但因为当时企业的吸引力有限 , 很少有真正的高技术人才加入美的 。 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以内 , 美的都是依靠“挖国营企业墙角”的方式 , 大量使用“星期天工程师”、“晚上技术员”来解决美的技术不足的缺陷 。 即便到了1985年 , 大力布局空调业务后 , 美的起初仍然采用的是外聘工程师的模式 。
技术上无法掌握主动权 , 美的发展的脚步便受到牵绊 。 何享健也认识到 , 限制美的空调发展的根本原因其实在于人才瓶颈 。 生产空调的技术问题 , 如果仅靠兼职工程师的零碎时间来处理 , 本质上是无法解决的 。
于是 , 1988年美的开始有意识地招募高端人才 , 当年便引入了原华凌空调总工程师担任空调设备厂副厂长 。
紧接着 , 1991年美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首次公开招聘 。 这一年 , 一名27岁的华南理工大学热能工程专业博士生 , 放弃了大型企业的优厚待遇 , 走进了美的的大门 , 成为顺德乡镇企业中第一个博士 。 他便是马军 。
马军博士的到来 , 不仅为美的的人才梯队注入了新鲜活力 , 也很快展现了人才的价值 。 马军到美的3个月之后 , 便设计出了国内一流的高效节能空调器样机 , 帮助美的订单突破1亿元 , 为美的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 马军自己的月薪也接连翻倍 , 从600元升至2000多元 , 年底还拿到14000元的奖金 。
在马军进入美的后的第二年 , 另一名年轻人方洪波也入职美的 , 在美的内部刊物《美的报》担任编辑 。 当时的他或许不知道 , 自己在多年后将成为美的的新掌舵人 。
|复盘美的崛起秘密:敢于向自己动刀子
本文插图

何享健的管理语录中 , 有这样一句话:“宁愿放弃100万元销售收入 , 绝不放过一个有用之才” 。 他还公开表示 , “人才是美的第一资源 , 人才不分国籍 , 不论出身 , 唯才是用” 。
总之 , 此后美的坚持每年在全国招聘大学毕业生 , 不断提升招聘博士、硕士占比 , 在人才引进上不吝投入 , 坚持主动出击 。
从主动调转航向、“借鸡生蛋”进军空调行业 , 到主动抓住自营进出口权 , 再到主动建设人才梯队 , 美的的每一次“主动”都加速了自己发展的脚步 。 从这三个重要节点可以发现 , 何享健具备发现问题的敏锐性 , 以及解决问题的坚定性 。 这两项特征 , 都是企业掌舵人身上非常优秀的品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