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不理包子别说上市了,上桌都休想
“狗不理干不下去了?”在看了最近的新闻后 , 你很容易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如今 , 在中文互联网上检索“狗不理” , 多半都紧随着“走下神坛”“走上末路”“输给时代”“毁掉百年品牌”之类的点评 。舆论集体看衰“狗不理” , 并不是没有理由的 。 种种解读 , 其实都源自上周爆出的一则消息——“狗不理退出新三板市场 。 ”在不少人较为朴素的认知里 , 上市是好事 , 退市肯定就是坏事 , 在眼下这个餐饮遭受重创的节骨眼上宣布退市 , 还不约等于“狗不理要关门大吉了”?事实上 , 三板市场并非久留之地 。严格来说 , 三板市场其实是带有过渡性质的“场外市场” 。 一方面 , 它接受从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退市的公司挂牌;另一方面 , 它让还不能进入上述市场的企业先在这里“热身” , 增加流动性 , 扩充资本 , 准备转板上市 。再加上 , 近年来新三板资本市场活跃度较低 , 融资功能不强 , 已经有不少中小微企业选择退市降成本 。 2020还没过半 , 就已经有将近三百家公司从新三板退市 , 去年则有534家 。
尽管狗不理对于退市缘由语焉不详 , 但从其业绩连年增长的财报来看 , 狗不理这波退市 , 还真有可能就是正常的市场行为 。 /狗不理退市公告说到底 , 这次“狗不理退市风波”的舆论反应这么大 , 与其说大家是真的关心狗不理退不退市 , 还不如说是终于逮着个机会 , 能够好好吐槽一下这个中华老字号餐饮品牌了 。这几年来 , 从外地游客到天津市民 , 无不是提起狗不理就撇嘴 , “狗不理”变成了“人不理” 。一句话 , 天下人苦狗不理久矣 。沉迷资本游戏的包子铺“竹板这么一打呀 , 是别的咱不夸 , 夸一夸这个传统美食狗不理包子 。 这包子好在哪?它是薄皮大馅十八个褶 , 就像一朵花……”20年前守着电视看冯巩表演的观众们 , 大概怎么也想不到 , 如今提到狗不理 , 人们再也不是想要“夸一夸” , 而是“骂一骂”了 。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 , “狗不理包子”再也不是人们记忆中的样子 。是从卖咖啡、卖面膜、做益生菌包子开始?还是从两度IPO失败 , 仍然一心上市开始?又或者 , 是从国企改制开始?每个人大概都有自己的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 , 当人们谈论狗不理 , 再也不是说包子多好吃 , 而是它又闹出了什么幺蛾子 。2005年 , 拥有147年历史的天津狗不理 , 被另外一家百年老店同仁堂以1.06亿元投标并购 , 后者在资本市场如鱼得水 , 曾通过拆分、更名、资本运作 , 在上交所和港交所达成了“一笔资产三次上市”业界传说 。有了同仁堂的加持 , 狗不理的上市一路本应一帆风顺 。 然而现实却是在资本市场遭遇了两次触礁 。在2012年首冲IPO失败后 , 狗不理韬光养晦了两年 。 2014年初 , 狗不理放话将并购美国某知名连锁咖啡企业 , 为上市造势 。 但同年7月 , 在证监会公布的终止审查名单里 , 人们还是找到了狗不理的名字 。前两天 , 有专家分析称狗不理的退市体现了老字号的因循守旧 , 并认为狗不理“不能一味消耗前人留下来的招牌名气 , 而是应该大胆创新、坚持本心” 。问题是 , 这些年来狗不理的大胆创新 , 还少吗?将时针拨回几年前 ,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 狗不理集团曾多次在拓展多元化业务的边缘大鹏展翅 。比如 , 2015年的“狗不理卖咖啡”事件 。当时 , 狗不理以3000万元的价格 , 取得了澳大利亚咖啡连锁品牌高乐雅的中国特许经营权 。董事长张彦森还信誓旦旦地表示 , 要在5年内开连锁门店200家 。5年时间转瞬即逝 , 别说200家 , 高乐雅的门店数量连20家都快要守不住了 。
推荐阅读
- 一个包子卖 35 元的狗不理退市:用高价打败自己
- 哈佛大学门口开了一家中国包子店
- 为嘛天津人都不推荐你去吃狗不理包子?
- 百年狗不理,今朝咋退市
- “狗不理”退市带给我们的思考
- 天津狗不理包子:傻子,吃吗?
- 狗不理谁与“狗不理包子”及其它
- 慈禧带货的包子也不香了!“狗不理”新三板退市
- 28个潜规则(转)
- “狗不理”1个包子卖17元,终于变成“人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