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博物馆日丨藏在大英博物馆里的“器物版”中国简史( 二 )


(字形呈一个方块 , 分成四个部分)
, 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甲骨文中已可辨出相近的字符 。 专业学者通过掌握阅读甲骨文的专业知识 , 仍可识读这些两千多年前文字中的大部分 。 当一个现代中国人拾起一枚古代士兵书写的竹简时 , 还能大致理解竹简上文字的含义 , 这确实令人拍案称奇 。 对于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来说 , 书面语言堪称跨越时间与空间、联系人们的重要媒介 , 倘若人们仅仅使用方言交谈 , 就将阻碍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理解与交流 。 由此可见 , 汉语不愧为一种共同的、历史性的语言 。
中国国际博物馆日丨藏在大英博物馆里的“器物版”中国简史
本文插图

镶嵌玻璃陶罐 。 东周 。
在中国 , 历史并不遥远 , 而是近在咫尺 , 现在和过去关系密切 , 这与西方“历史”的概念大相径庭 。 有人认为 , 对过去的盲目崇拜会限制人们的创造性思维 , 阻碍人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 不过 , 这种批判或许完全忽略了重点所在 。 中国可以通过记录和研究历史 , 进一步重现古代原貌 , 在现代迅速建立一种关于历史的隐喻 。 中国的景观本身就能唤起这种同古代的联系:当你凝视着黄山壮观的风景时 , 会立刻联想到古代山水画中傲然挺立的松树和耸入云海的山峰 。
与古代的联系还体现在对祖先的敬畏上 。 在一年之中的重要时节 , 或庆祝重大事件时 , 都有祖先的“参与” , 这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生活的组成部分 。 这种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互动——活着的人通过记忆让死者“不朽” , 并向他们供奉食物;而死者会在精神上为生者达成愿望提供支持 。 在悠久的历史中 , 这种互动关系在重大政治决策中 , 如选择攻打敌人的吉时 , 或者在搜集信息 , 如预测天气以获得丰收等方面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与过去的联系还远不止于此 。 不论在任何朝代 , 当代之人都会通过研究过去的文献
(铭记于心)
, 或者复制古代绘画等 , 与历史建立一种连接 。 回顾历史 , 是日常生活的一项基本内容 。 当然 , 有学识的人还可以拥有和阅读古物上的文字记录 , 了解古代的哲学和历史 。
中国国际博物馆日丨藏在大英博物馆里的“器物版”中国简史
本文插图

行走在月牙泉边的骆驼(甘肃敦煌) 。
权力与信仰:帝王与宇宙
在与历史的联系上 ,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 , 即自古以来在位的皇帝就讲究“承天命” 。 皇帝不仅是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天子 , 而且也是邻国的朝贡对象 , 在这片土地上拥有无上权力 。 皇帝不但统治着世间之人 , 从根本上说 , 他作为北极星的化身 , 还掌控着整个宇宙 。 两千多年来 , 中国历史上任何的朝代更迭 , 帝王易位 , 都是天命所归 。 国家仪式的举行强调了帝王对于维护宇宙秩序的重要性 。 这些仪式从古时一直延续至今 。 所以皇帝会亲自主持、参与一些极为重要的仪典 , 比如在天坛举行孟春祈谷祭天大典 , 在太庙祭祖 , 或去泰山祭祀等 。 举行仪式要择吉时 , 要安排程序步骤 , 因此皇帝需要大臣和庞大的官僚机构辅佐 。
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建立了一套标准的法典和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 。 到汉代
(前202—公元220年)
,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 自此以后 , 整个封建时代 , 中国广袤的疆域都有赖文武分职的官僚机构来管理 , 并延续了两千多年 。 在现代 , 公务员和士兵间的区别可以让我们想象到古代文官和武官间完全不同的职责分工 。 不过 , 在古代 , 所有士大夫都以政务和军事兼修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 因为 , 要成为一个理想人才 , 必须文武兼备 。 官吏的选拔主要采用科举制 , 需通过乡试、会试、殿试等层层考核 。 在这些考核中 , 要考查候选人对于“四书五经”的理解 。 深入了解这些典籍 , 并有能力将内容重新释读 , 运用到当下的现实环境中去 , 才是有才之人 , 可得国家俸禄、封妻荫子 。 这些参与科考的人经历了相同的选拔过程 , 使这些同年仕进之人形成了一张巨大的关系网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