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博物馆日丨藏在大英博物馆里的“器物版”中国简史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国际博物馆日丨藏在大英博物馆里的“器物版”中国简史
撰文丨[英]霍吉淑
摘编丨何安安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 有人认为华夏文明从远古以来就一直绵延不断、始终如一 , 现代中国人与数千年前的祖先一脉相承 。 这一观点至今仍有众多拥趸 。 几乎所有的中国通史都以石器时代为开端 。
作为大英博物馆中国馆馆长 , 霍吉淑借助于大英博物馆中国馆中所藏的丰富展品——据说有3万多件 , 她按照一定的分类和主题于其中选择了600多件 , 由此构成一条线性的、由物品所构成的中国历史 。 霍吉淑发现 , 中国历史悠久 , 地大物博 , 但并非以往认为的那样全部依赖自给自足 , 与世隔离 。 从文献记载和物质文化遗存中可以看到 , 自新石器时代以来 , 中国和域外之间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着广泛的交流 。
因此 , 霍吉淑区别于传统的历史书写 , 围绕着器物建构出《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 , 希望从大英博物馆所藏的中国文物回眸过去、追溯往昔 。
以下内容节选自汉学家霍吉淑所著的《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 , 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
中国国际博物馆日丨藏在大英博物馆里的“器物版”中国简史
本文插图

《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 , [英]霍吉淑著 , 顾雯、谢燕译 , 新经典丨读者出版社2019年5月版 。
地形和气候究竟如何决定文化?
数千年前 , 中国疆域内就开始有人定居 。 事实上 , 约50万年前 , 直立人 , 即“北京人”就在此觅食生息 , 是中国出现最早的远古人类之一 。 中国广袤的疆域足以让任何尝试周游此地的人们叹为观止 。 地图上短短数寸的距离 , 足以抵上飞机数小时或火车数日之耗 。 常言道 , 欲知中国之古 , 先知中国之大 。 我们要了解中国 , 必先了解其悠远的历史、广袤的地域 , 以及多元文化 。 所以我们也常说 , 中国之大 , 自成一体 , 自有乾坤 。 其疆域内拥有的地形地貌、气候类型和动植物种群 , 几乎涵盖所有类型 , 这些自然条件对定居于此的人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
中国国际博物馆日丨藏在大英博物馆里的“器物版”中国简史
本文插图

黄河几字形拐弯 。
不过 , 地形和气候究竟是如何决定文化的呢?定居在中国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的人们 , 从新石器时代起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 。 另一方面 , 他们之间又建立了远超我们以往想象的密切联系 。 尽管中国的疆域在历史上常常变动不居 , 然而今天的中国依然拥有葱翠如茵的内蒙古草原、西北的沙漠、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 , 以及长江以南地区的梯田 。 中国海岸的地形也同样多样 , 更有海南岛这般椰林与银滩并存的热带地区 。 还有高耸入云的山峰 , 静谧的湖泊和茂密的森林 。 如此博大的中国怎不叫人流连忘返 。
中国国际博物馆日丨藏在大英博物馆里的“器物版”中国简史
本文插图

嘉峪关 。 这些重修过的城楼位于嘉峪关 , 是长城最西端的关口 。
在中国汉字是人们交流的纽带
学习汉语在今日已成潮流 。 世界各地的中小学纷纷开设汉语学习俱乐部 , 中国政府开办孔子学院在全球推广汉语 。 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 , 我们也逐渐感受到一些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社会精英会安排子女去西方高等学府深造;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前往欧洲、澳大利亚和美国旅行 。 与这些中国人交流的欲望进一步推动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热情 。 因此 , 出于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 , 汉语日益成为海外交流的一种重要语言 。
在中国 , 汉字是人们交流的纽带 。 此外 , 汉字也联系着朝鲜、日本和越南这些邻国 , 因为这些国家的文字曾经历过一段相同的发展历程 。 古代文字同样能引起现代人们的共鸣 。 比如“田”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