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钱旭红院士:科技人文、思维比较和人类精神( 六 )


钱旭红:我认为机器不会导致人类毁灭 。首先机器不可能完全代替人 , 人工智能能够将那些重复性的工作 , 或者说完全依托形式逻辑进行推理的工作做到极致 。但是形式逻辑推不出量子论 , 他们可以把牛顿力学发展到极致 , 或者在量子论这个范畴里面用形式逻辑把它推到极致 , 他不可能再推出新的东西出来 。人最独特的一点 , 就是人的想象力 。而人文的重要就在于 , 它能够保护人的想象力 。机器只能在人类建立的已有的知识学科框架体系中做到极致 , 跳不出框架体系 , 但是人有想象力 , 可以做梦 , 可以创新 。
我认为科幻小说里的这种想象力没有认识到物种和生命是如何进化来的 。一个个物种实际上就是一个个“计时器” , 是一百多亿年的不同“计时器” 。一百多亿年的进化 , 产生了一个个实体 。每个实体它不只是简单的物质和精神的组成 , 它还是时间的不同表达 。现在人工做出的所谓聪明的“物种” , 经不起时间考验 。我们没有办法确切地知道一个东西 , 今天可行明天可行 , 将来一定可行 。自然演化史告诉我们 , 经过演化的东西肯定可行 , 因为它经历了时间的考验 。放在人类的历史长河当中 , 再高级的机器人 , 可能还经不起这种自然进化 。比如 , 按照我们惯常思维 , 预先很难想象今年会出现这样大的疫情,竟然造成很多工作在一定时期内全面停滞 。但时间的长河告诉我们 , 一切皆有可能 。多样性非常重要 , 通过我们现在的大脑智慧而发明出来的东西 , 极有可能会丧失多样性 , 而丧失多样性的结果就是给自己带来灾难 。我们不能够对我们的智慧盲目自信 , 最大的智慧在自然 。
8
问: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 , 有人提出我们已经进入“后人类时代” 。卡瑞·伍尔夫(Cary Wolfe)提出了“后人类主义”这个术语 , 并引述了福柯《词与物》的观点加以佐证:“人是近期的发明 , 并且正接近其终点……人将被抹去 , 如同大海边沙地上的一张脸 。”科学研究与新兴技术——从人工智能、生物基因技术到有机体与无机体的结合——都从改造与征服自然 , 转向试图重新书写“人类”本身 。这种情况已在很多科幻小说或者电影里呈现 。您如何看待人类作为育种主体地位正在沦落之说?我们需要改变“后人类主义”的思维吗?怎么改变?
钱旭红:如果提“后人类主义” , 那就有“前人类主义” , 强调人比其他物种高级 , 具有控制其他物种的传统特点 , 或者说对其他物种有生杀大权 。
而今后的社会 , 人只是众多物种之一 , 但人拥有比其他物种更大的能力 , 尤其是对自然的协调能力 。经典思维告诉我们 , 世界有你没你一个样;量子理论告诉我们 , 世界因你而不同 。哪怕是一个很微小的蝴蝶 , 都会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影响整个世界 。所谓人的主体地位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体地位 , 应该是多个主体之一 , 只是具有更大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 , 我们需要对人的主体地位做一种新的诠释 。要改变思维 , 就要认识到人类和其他物种息息相关 。人类比他们有更大的主观能动性 , 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比如要保护生态 , 爱护自然 。道家的思想倡导物我平等 , 人怎么对待自然 , 自然就怎么对待人 。
9
问:科技进步与人类精神密切相关 。当今世界弥漫着人类精神走向衰落、甚至终结的悲观情绪 , 认为不久的未来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 。媒体报道 , 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认为20年内就能实现“脑机”交流 , 特斯拉汽车CEO马斯克则认为这一时间可能只有8到10年 , 这对人类精神的走向将产生重大影响 。您怎么看待这些观点?人类精神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有哪些?本质如何?蕴含着怎样的价值观?
钱旭红:脑机交流实际上是机器在模仿人 , 在人们已经明确规则规范的领域想超过人 。但是人具有许多机器根本无法知道的领域 , 并且人类认识科学的领域不会仅仅停留在这些领域 , 机器人只是使人变得更强大的一个手段 , 但无法代替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