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钱旭红院士:科技人文、思维比较和人类精神( 二 )
中西方在发展科技人文方面的区别在于 , 我们的知识学科体系强调整体关联 , 西方的知识学科体系注重分解合成 。如果用一种非常经典的思维方式讲 , 就是西方的学科知识体系在发展过程中 , 把世界看成是一个个的“粒子” , 各个“粒子”的加和等于整个世界的面貌 。而我们中国人看问题是一个“波”的视角 , 就像把一个石头扔到河当中激起水波 , 水波一层层地往旁边推 , 它是一个没法区分的整体 。
西方的知识学科体系如放射线一般 , 分解成许许多多的学科和专业 , 它们坚持以形式逻辑为发展推动力 , 但其缺陷在于分解合成的还原过程中不可能把所有的信息还原 , 比如 , 我们强调把手掌的五个手指和掌心一个一个切开以后 , 再加到一起就不是手掌 , 而是一个被切过的手掌 。而我们中国则是通过经史子集来描述世界 , 《黄帝内经》《天工开物》《水经注》等典籍均围绕一个个核心的“问题”或者“焦点”而展开 , 而不是围绕一个纯粹的学科理念来形成我们的学科知识体系 。
真正的世界却既不是单纯的“粒子” , 也不是单纯的“波” 。如果想要了解现实的世界 , 量子论是很有帮助的 , 它就是“波”和“粒子”的这种描述方式的一种结合 , 而且超出这两者的局限性,即“波粒二象性” 。比如 , 纳米科学技术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 它不同于其他传统的纯粹单一的自然科学 , 而是一个根据时空尺度标准而定义的学科 。
实际上 , 真正能代表世界的只有世界本身 , 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从不同角度向它无限趋近 , 每一种方法都存在自身的缺陷 。因此 , 中西方科技与人文思想的互学互鉴和交叉融合 , 可能会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 。
2
问:中华文明的发展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包括科技文明在内的中华文明为人类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 , 如 , 古代的四大发明 。您在《改变思维》一书中明确指出 , “辉煌的从未中断的中华古代文明留给我们的基因还在 , 我们占了全人类最多的高智商大脑和双手 , 与我们的古人相比 , 与世界领先的文明和强大的民族相比 , 我们对当代人类社会缺少应有的贡献” 。这是您2012年前的观点 , 现在中国的5G技术和量子工程等领域的成果已经在世界领先 , 您还保持这样的观点吗?文明是多姿多彩的 , 是平等的 , 但有先进和后进之分 。您在书中也提出一些非常好的问题 , 我想听听您对这些问题是不是有进一步思考 。什么是先进有活力的文明?什么是改变文明进程的第一动力?什么是中华文明正本清源的精髓?若中华历史上道家、墨家 , 甚至儒家和法家都是被历史沉默或者半沉默的基因 , 怎样激活这些优秀的基因 , 促进当代人类社会科技人文的进步?
钱旭红:先进有活力的文明就是有利于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有利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文明 。改变文明进程的第一动力是科学技术 , 包括自然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 。当然 , 我不否认文学艺术也是很重要的 , 但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政治背景、宗教背景 , 能够有共识的、可以互相进行参照的科学技术肯定是第一位的 。
科学技术不同于人文的特点还在于 , 它除了有精神力量 , 还有物质力量 , 可以进行物质性改变 。
中华文明正本清源的精髓就是中国有关“道”的所有学问 。不仅包括道家的“道” , 而且包括儒家、墨家、法家所强调的“道” , 天道信仰 。中华民族从一开始就强调“道” , 强调“道德” , 这就是中华文明正本清源的精髓 。我们把中国的“道”这套东西理清楚了 , 就会对我们的民族、国家有基本的理解 。
在道家、墨家、儒家、法家这些沉默基因中 , 我认为最具有包含性的是道家思想 , 因为它跟现代的科学技术是相容的 , 与西方主要的宗教和文化思想也是相容的 , 甚至比他们更博大 。而且道家不是单纯的宗教 , 它有完整的哲学体系 。墨家相当于中国科学技术的发源地 。儒家本身作为一个很好的伦理规范 , 应该和今天的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 。现在做人工智能 , 如果一点不考虑伦理规范的话 , 那就真的会把人推向灭亡的境地 。现在做任何实验 , 哪怕是找人做问卷调查 , 都得考虑伦理规范 , 这点非常重要 。法家在那个年代是围绕权力的学问 , 今天它就应该成为围绕人的学问 , 用法来治理社会 。中华文明中的很多重要理念在其他文明中是无法找到的 , 或者说其他文明在很晚才发现 , 或者没有我们这么强的系统性或者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 。
推荐阅读
- 钛媒体|专访 Sonos CEO Patrick:何为“软硬兼施”的家庭影音新标准
- 京帝|【人物专访】对话KINDE京帝联合创始人张健-为什么创办KINDE京帝品牌
- 超能网|专访B站动画区UP主:攀升创作者主机极大的提升了我的工作效率
- 钛媒体APP|专访星瀚资本杨歌:坚决驳斥AI芯片唱衰论
- 钛媒体APP|专访罗布乐思段志云:游戏、编程、出海多路并进
- 手机中国|专访YaoYao跳绳App开发者汪家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澎湃新闻专访|美国首批人工智能本科生毕业了,听听他们说了什么
- 节目钛媒体专访《青春有你2》总导演:什么才是中国式女团?
- 深空探测@中国科学院院士、空间物理学家万卫星逝世
- 合成院士公益科普,国库云课堂首讲合成生物学和未来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