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集五粮精华” 夯实五粮液品质之基( 三 )


白酒“集五粮精华” 夯实五粮液品质之基
文章插图
元末明初 , 最有名气的“温德丰”老板陈氏立下配方传男不传女 , 只在族内传承的规矩 。 秘方传到家族子孙陈三时 , 因后继无人 , 将秘方传给爱徒赵铭盛 。 “温德丰”生意蒸蒸日上 , 但家中无一男孩 , 无奈再次“打破”家规 , 将秘方传给了他的第一高徒邓子均 。 温德丰”在邓子均的手上改名为“利川永”依然远近畅销 。 至1952年 , 邓子均大义将“陈氏秘方”献出 。
而在其后的几十年中 , “陈氏秘方”有过两次大的改良 。 分别是五粮液建厂之后到1960年 , 五种粮食的比例调整为高粱24% , 大米28% , 糯米7% , 荞麦31% , 玉米10% 。 “不与人争粮 , 是酿酒最基本的价值观 。 ”刘凤翔介绍 , 这样的调整大幅降低了高粱和糯米的使用 , 提高了荞麦的占比 , 在保持五粮液传统的品质和风味的基础上 , 也更加符合当时社会和时代的需求 。
1960年后 , 五粮液再次对“陈氏秘方”进行了革新 , 最大改变就是将五粮组份之一的荞麦替换为小麦 , 解决了酒中微带苦味的问题 。 同时将五种粮食的配比再次作了精细的调整 , 形成了高粱36% , 大米22% , 糯米18% , 小麦16% , 玉米8%的配方 。 使其风味更加适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人们的客观需要 , 这一重要的改变 , 正是在刘沛龙带领的团队手上完成 。 陈、赵、邓、刘……数百年来五粮液的传承不断 。
集五粮精华 , 这就是配方的全部秘密么?很多人不会相信 , 因为一直以来可口可乐配方的故事使这类神秘主义的商业价值观成为一种显学 。 外界或多或少窃以为五粮液必然还有一个类似的神秘部门 , 在掌握这个秘方最为秘不示人的关键部分 。
【白酒“集五粮精华” 夯实五粮液品质之基】
白酒“集五粮精华” 夯实五粮液品质之基
文章插图
事实却并非如此 。 “利川永”仅有的一台酒甑旁的墙上 , 聂恩良指着上面挂了30多年的酿酒规范化操作要求说:“与其相信那些 , 不如相信这个!”“八八工规”在略带卷舌音的宜宾话中 , 容易被外人听成“八大工规” 。 其实 , 它只有六条 , 是1988年颁发到五粮液各车间一线的操作规程 , 被沿用至今 。 这是五粮液现代质量管理体系的肇始 , 又在后面的数十年中被不断赓续和升级 。 其中 , “集五粮精华”一直是最核心的所在 , 最关键的开始 , 最公开的传承 。
“可能是在一些‘非标’的部分我们做得更加到位 。 ”对于“行业百花齐放 , 五粮独成一家”的格局 , 刘春举例 , 比如看糟配料、量质摘酒这两个环节 , 确实只能依靠酿酒师的个人经验和手法 , 除了师徒之间的倾囊相授之外 , 还需要一代代工匠用时间、精力去热爱、去坚守 。
或许 , 这是东西方关于价值观的不同分际 , 一派以物自珍 , 另一派以人为重 。 邓子均、范玉平、刘友金、范国琼、曹鸿英、姚乃贵、杨树芳、刘春西……在五粮液悠久的发展史上 , 涌现出一大批推动和引领了中国白酒产业发展的大师工匠 。
以水为形 , 以火为性 , 酿是艺术 , 品是文化 。 酒以其复杂而深邃的内涵属性成为人类文化中重要的存在 。 而在中国白酒悠远的传承中 , 五粮液始终是其中最隽永的一脉 。 数百上千年来 , 在北纬30度这片“地球同纬度上最适合酿造优质纯正蒸馏白酒”的独特区域上 , 一代代五粮液酿酒匠人 , 将久远的酿酒技艺代代传承 ,
不断锤炼美酒品质 , 夯实五粮液品质之基 , 酿造出一瓶瓶让人念念不忘的人间至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