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美刻」一碗烟火丨舌尖上的杜桥炒麻糍@丽水市特产


「美食美刻」一碗烟火丨舌尖上的杜桥炒麻糍@丽水市特产
文章图片
【「美食美刻」一碗烟火丨舌尖上的杜桥炒麻糍@丽水市特产】作者供图
□陶复元
这个时节 , 又想起了记忆尘封中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 , 母亲给我现烧的鸭蛋麻糍 。 那是母亲给我准备的清明时随学校去海门烈士墓祭拜英烈时的中餐 。
我依稀记得母亲从水桶里撩起一块很厚的麻糍块 , 用刀切成五厘米见方的一小片、一小片的麻糍片 , 然后母亲用火柴点燃煤油炉 , 在锅上涂上菜油 , 在用中火烧开的锅上放几小片麻糍片 , 母亲很麻利地在热锅上用铲子翻来覆去的 , 很快几小片麻糍片就粘成了一饼褐色的麻糍片 , 这时的鸭蛋随着母亲的手 , 从饭碗中缓缓地流淌在这饼麻糍片上 , 稍许 , 放上葱泥、黄酒 , 母亲关小火苗 , 在锅上用铲子上上下下的几个来回 , 一盘香喷喷的鸭蛋麻糍就这样在母亲的手上出炉了 。 母亲用她温暖的眼光看着我:“这就是你今天去海门扫墓的中餐 , 我给你用纤维袋包好 , 放在书包里 , 你带着路上中午吃 。 ”时至今日 , 每当我吃着麻糍 , 母亲那双慈祥的目光 , 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 这就是母爱赐以我的温暖 。
麻糍在台州由来己久 , 特别是在农村 , 随着秋收的结束 , 农民都会利用农闲时间加工年糕、麻糍等 。 家家户户都会做上几十来斤的年糕、麻糍 , 浸泡在水桶里 , 什么时候想吃了 , 就从水桶里撩起 , 切起来 。 常见的吃法有年糕切片在饭锅头浸热吃、花菜肉片炒糕 , 红糖麻糍、鸭蛋麻糍等 , 我想这也是台州农民在美食小吃上的一大创造发明吧 。
麻糍以台州市属下的临海市杜桥镇街上的炒麻糍为最佳 , 号称“杜桥一绝” 。 与杜桥眼镜齐名 , 成为了台州饮食文化中的名小吃 。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 那时农民收入低 , 只有家中来客或山里来的拉柴客们赶集才会买 。 麻糍加一小勺红砂糖夹起 , 或热一下便可即食 。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 , 杜桥麻糍名头越来越响 , 近至台州各地 , 远至杭州、上海等地 , 一些人慕名而来 。 随着全国四大眼镜市场之一 , 杜桥眼镜营销大军活跃在全国大城市 , 杜桥麻糍也随之走出 , 很多城市也相继出现杜桥麻糍的招牌 。
许多在外面卖眼镜的杜桥人回到家乡 , 其他可以不吃 , 但是“炒麻糍”来一盘是必须的 。 软渘咸香 , 即可当饭 , 也可当菜 , 夏天配上啤酒 , 其他季节或可喝当地黄酒 , 亦神仙一样生活矣 。 外地人来杜桥 , 本地人推荐的美食小吃必定有此一款 , 即使在大酒店 , 最后或者最先上的一盘吃饱肚子的点心小吃也多是“炒麻糍” 。
「美食美刻」一碗烟火丨舌尖上的杜桥炒麻糍@丽水市特产
文章图片
作者供图
其实杜桥麻糍小吃 , 早在民国时期就有名声 , 镇西街东 , 街口关帝庙潘家“红毛”潘德法;庙前街东岳庙口大汾“麻糍囡”李统巨两家最有名 。 前者设长摊 , 后者摆市 , 两者各有绝活 。 汰、闸、夹各具特色 , 随你吃法 , 色、香、味俱全 。
改革开放后 , 群众口袋鼓了 , 生活也变好了 , 麻糍的身份也高了 , 麻糍也“富”得流动了 , 麻糍吃法也变样了 。 杜桥炒麻糍 , 食而不腻 , 油水淋漓 , 软韧柔口是它的特点 。 街头巷尾设摊 , 棚下转坐 , 就聚而餐 。
杜桥麻糍是现炒现卖的食品 。 麻糍摊一只炉子、一只平底烙盘、五六张桌凳 , 再加上必备的精肉、鸡蛋、土布包裹的主料麻糍 , 就成了摊上所有的家当 。 麻糍选精良糯米 , 自家手捣的 。 必须每天销光而且每天捣 。 如改用机器 , 生意肯定差远了 。 临近中午 , 生意红火了 , 几乎人群晃动 , 凳子上坐满了等候饱餐的吃客 。
许多年以前 , 由于工作的关系 , 为了解决中餐 , 我会经常光顾杜桥麻糍店 。 在章安沿江路两旁 , 就开着多家杜桥麻糍店 , 在这里的杜桥麻糍店半斤、八两凭客叫 , 随意;鸡蛋、精肉、豆腐干、绿豆芽、菱白、笋丝、咸菜花等佐料任你挑 , 麻糍切成大小三厘米正方 , 平铺烙盘上 , 精肉置中央 , 油水四溢 。 暖、旺柴火两兼烧 。 再加上鸡蛋、葱段、豆腐干等佐料混炒 , 酒、酱油、味精边炒边浇 。 以油为水 , 其上浇 , 三炒四翻 , 盛碟即食 。 杜桥麻糍不但不黏糊 , 而且柔滑顺口 , 色味香俱佳 , 久吃不厌 , 食者无所禁忌 , 鲜香回味悠长 。 经济实惠 , 老少皆宜 。 这些杜桥麻糍店也成为了当地老百姓发家致富的生财之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