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铭创业说」5个变化改变中国医疗格局,疫情过后基建大潮来了

【编者按】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在《中国新闻周刊》的一篇稿件中指出 , 财政投资铁路、公路的基础设施 , 只有30%左右转化为当年的GDP;但投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及设施 , 大致60%到70%可以转化为当年的GDP 。 因此 , 同样是财政投入 , 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投资效率更高 , 对GDP的拉动作用更大 。
「夏铭创业说」5个变化改变中国医疗格局,疫情过后基建大潮来了
文章图片
本文发于医学界智库 , 作者为喵喵;经亿欧大健康编辑 , 供行业人士参考 。
随着疫情的发展 , 中国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巨大 , 国际环境也不容乐观 。 作为我国拉动内需、提振经济的重要手段 , 基建再一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词汇 。
由于此次疫情暴露出不少城市及基层公共卫生方面的短板 , 不少专业人士认为 , 公卫医疗会在疫情过后会成为基建的重要一环 。
数据显示 , 全国医院数量从1978年的9293家增长到2018年的33009家 , 扩大3.55倍 , 但同期GDP增长240倍 , 二者增幅相差近70倍 。 而2018年 , 中国公共卫生领域的财政支出1.6万亿元 , 仅占GDP的1.7% 。 这一方面说明了这块投资严重不足 , 另一方面也说明 , 我国医疗卫生市场广阔 , 潜力很大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在《中国新闻周刊》的一篇稿件中指出 , 财政投资铁路、公路的基础设施 , 只有30%左右转化为当年的GDP;但投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及设施 , 大致60%到70%可以转化为当年的GDP 。 因此 , 同样是财政投入 , 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投资效率更高 , 对GDP的拉动作用更大 。
“医学界智库”结合近日各省市发布的文件政策 , 梳理发现了疫情后医院基建大潮的5大变化 , 它们将影响中国整个医疗格局 。
医院加强防疫物资储备 , “小汤山”成多省标配
疫情期间 , 医疗基建的大趋势已经初见端倪 。 湖南、山东、河南、福建、广东、江苏、广西、黑龙江、山西、贵州、天津等多地 , 修建了自己的“小汤山”医院 。
1月31日 , 黑龙江省卫健委介绍黑龙江省疫情防控工作进展时表示 , “宁可备而不用 , 不可用而无备” , 成为很多地方政府应对疫情的心态写照 。
除此之外 , 多位三甲医院院长对“医学界”表示 , 疫情期间防疫物资不足严重制约医院抗疫能力 , 三五日物资就可能被耗尽的现实犹如悬在头顶的达摩克里斯宝剑 , 让他们战战兢兢 。 即使后来医院通过募捐、企业采购解决度过了难关 , 但呼吁平时储备战时抗疫医疗物资 , 以应对不时之需成为业内共识 。
疾控中心C位出道 , 地位全面提升
中国CDC(疾控中心)虽然和美国CDC同名 , 但盛名之下其实难符 。 作为卫生部下属的“全额事业单位” , 中国CDC脱胎于预防医学科学院 , 底子里是个研究机构 , 缺人、缺钱、缺权的现象长期存在 。
钟南山院士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也指出此次疫情蔓延 , 是因为“我国CDC地位太低 , 只是卫健委领导下的技术部门 , 也正因此 , 提升从地方到中央的疾控中心地位、权利比重成为不少有识之士的呼吁 。
3月1日 , 安徽省发改委表示 , 将谋划推进一批应急医疗救治设施、传染病防治、疾控体系和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项目 。
4月10日 , 云南省人民政府官网发布《云南省疾控机构核心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 提出迁建省疾控中心、省地方病防治所、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 建设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5个世界卫生组织网络实验室、生物资源管理中心及国际公共卫生合作交流中心 , 建立云南巴斯德传染病研究联合实验室 , 成立省预防医学科学院 。
同时 , 景洪市、芒市、泸水市、福贡县、贡山县疾控中心分别建设1个负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2个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其他104个县、市、区疾控中心分别建设2个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