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水上漂来的城市:明清时代的大运河与北京


水上漂来的城市:明清时代的大运河与北京
演讲人:倪玉平 演讲地点:清华大学“春风讲堂” 演讲时间:2020年3月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 , 以杭州为起点 , 以北京为终点 , 全长1797公里 , 自南而北沟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 。 古代修建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把物资从南方运到北方 , 而我国地势北高南低 , 如何利用人工河道把大量物资从地势低的南方往地势高的北方运送 , 我们的祖先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 。 他们利用沿线的河流、湖泊为大运河提供水源 , 同时在大运河上修建了很多的闸、坝以及各种配套工程 , 逐级提升水位 。 可以说 , 大运河是人类工程的奇迹 , 是中华民族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奇迹 , 也是中国古代科技成果集中展示的地方 。
大运河开凿之后 , 有效地保障了国家的统一和南北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 被誉为是政治之河、经济之河和文化之河 。 作为明清时期国家首都的北京 , 更有从中受到巨大的滋养 , 甚至有“北京是大运河上漂过来的城市”的说法 。

「大运河」水上漂来的城市:明清时代的大运河与北京
本文插图

倪玉平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商税研究及其数据库建设”项目主持人 。 出版有《清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Customs Duties in the Qing Dynasty ,ca.1644-1911》《从国家财政到财政国家:清朝咸同年间的财政与社会》等学术著作 , 发表论文数十篇 。
明代重建北京城
北京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 。 公元前1045年起 , 北京城为蓟、燕等诸侯国的都城 。 秦汉以来 , 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 , 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等 。 五代辽金时期 , 北京地区的地缘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 。 此前北京一直处于中原王朝的边缘地带 , 而且是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区 , 城市职能以军事为主 , 加之经常成为战场 , 经济和商业并不发达 。 公元938年 , 辽朝以北京为陪都;公元1153年 , 金朝以北京为中都 , 北京的城市职称发生重大变化 , 城市地位大为提高 。
元朝定都北京并称之为大都 , 当时城市格局呈长方形 。 元大都经济繁荣 , 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 。 元末农民起义 , 朱元璋派徐达北伐 , 率军攻下大都 。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 , 考虑到已经选定南京作为首都 , 而大都的建筑规制远超南京 , 会在事实上形成“僭越” , 朱元璋改大都为北平 , 并下令拆毁宫殿 。 时任工部郎中的萧洵奉命到北平巡视 , 他目睹了元故宫的美丽深邃、流辉溢彩 , 并在《元故宫遗录》中做了如下记载:“凡门阙楼台殿宇之美丽深邃 , 栏槛琐窗屏障金碧之流辉 , 园苑奇花异卉 , 峰石之罗列 , 高下曲折 , 以至广寒秘密之所 , 莫不详具该载 , 一何盛哉!”
后来 , 驻守北平的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 , 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取了帝位 。 考虑到北京的战略地位 , “北枕居庸 , 西峙太行 , 东连山海 , 南俯中原 , 沃壤千里 , 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 , 诚帝王万世之都也”(《明太宗实录》卷一八二) , 最终于永乐四年闰七月(1406年) , 朱棣下诏从次年开始重新修建北京城 。
修建北京的工程得到了全国的大力支持 。 永乐四年朝廷下诏从全国征集木材和砖瓦 , “分遣大臣采木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 , “督军民采木”;命泰宁侯陈珪、北京刑部侍郎张思恭“督军民匠砖瓦造” 。 同时从全国各地调集工匠和军士 , “命工部征天下诸色匠作” , “俱赴北京听役” 。 明朝甚至还从国外征集能工巧匠 , 征“交阯(越南)诸色工匠七千七百人至京”(《明太宗实录》卷七一) 。
兴建北京城耗费巨大 。 为将湖南一带的木材运至北京 , 朝廷派“十万众入山辟道路 , 召商贾 , 军役得贸易 , 事以办” 。 修建皇宫所需的砖瓦 , “在外临清砖厂 , 京师琉璃、黑窑厂 , 皆造砖瓦 , 以供营缮” 。 永乐六年(1408年) , 朱棣“命户部尚书夏原吉自南京抵北京 , 缘河巡视军民运木造砖”(谈迁:《国榷》卷一四) , 对运输和工程进度进行监督 。 《利玛窦中国札记》也记载:“经由运河进入皇城 , 他们为皇宫建筑运来了大量木材、梁柱和平板…这样的木排来自遥远的四川省 , 有时是两三年才能运到首都 。 其中有一根梁就价值三千金币之多 , 有些木排长达两英里 。 ”可以说 , 通过大运河的沟通连接 , 大量建筑材料和人力资源源源不断输入北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