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水上漂来的城市:明清时代的大运河与北京( 三 )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 北京市民养花之风盛行 , 花卉也成为明代北京的特色商品 。 每至四五月时 , “市上担卖茉莉 , 清远芬馥” , 即使在冬季 , 花商仍“盆盎种丁香花 , 花小而香 , 结子鸡舌香也” 。 由于“丁香花不堪翦佩” , 茉莉花是北京市民普遍喜欢的品种 , “雅客以点茶 , 妇人以耀首 , 为用百端矣” 。 (史玄:《旧京遗事》卷二)全年任何季节 , 商场上都有鲜花出售 。 鲜花点缀了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 。
清初入关 , 经过一系列的政策调整 , 北京从明末的战乱中恢复过来 , 城市得到稳步发展 。 康熙二十年(1681年)时 , 北京地区人口已达164万余人 。 到了十八世纪 , 北京城市人口进一步增加 。 法国年鉴学派大师布罗代尔认为 , 当时北京城市人口远远超过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伦敦 。 他引用马加良恩斯神甫的话:“这座城市居民数量之多 , 我不敢说出确数 , 说了也无法相信 。 旧城和新城的每条街巷 , 无论大小 , 无论位于中心还是僻处一隅 , 莫不住满了人 。 各处人群之拥挤 , 我们欧洲只有集市上和宗教游行时的盛况差堪比拟 。 1793年北京的面积远不如伦敦 , 但人口是伦敦人口的二到三倍” 。 (布罗代尔:《15—18世纪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 , 第664页)人口增加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 同样也带了巨大的消费能力 , 促进了商业发展 。
随着分工的精细化 , 形成了以市场商业买卖为主导的城市功能区域 。 崇文门外商业街区是行业较集中的地方 。 这里中药栈多 , 药铺主要是门市零售 , 而药栈是药材的大宗批发 , 不做零售买卖 。 与药栈相似 , 酒市也在这一区域 。 不论大饭庄、小饭铺还是酒缸等 , 都到崇文门外大街来趸酒 。 五金行大多数也集中在崇文门外一带 。 还有专业批发的粮食市、菜市、果子市、骡马市等专业市场 。 当时的谚语称:“东城布帛菽粟 , 南城禽鱼花鸟 。 ”首善之区 , 求名利者 , 莫不云集 。 首都城市对人的吸引力是无限的 。 “北京控制着整个帝国的资源 , 既输入了货物也输入了人 。 输入的货物有金、银、铜、珍珠、玉石、精美丝绸、瓷器、皮毛、贵重药材当然还有武器和粮食 , 全都流入京城 。 ”(韩书瑞、罗有枝:《18世纪中国社会》 ,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专业市场的形成并且专营批发业务 , 说明当时北京城的商业发展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
清代北京每逢会试之时 , 各地数万考生聚集于京 , 这些人有着巨大的消费需求 , 极大地刺激了北京商业的发展 。 “京师买卖 , 逢乡试会试年尤盛” , “休言刻下无生意 , 且等明春会试来” 。 (得硕亭:《草珠一串》)很多北京的居民做起出租房屋的买卖:“每春秋二试之年 , 去棘闱最近诸巷 , 西则观音寺、水磨胡同、福建寺营、顶银胡同 , 南则裱褙胡同 , 东则牌坊胡同 , 北则总捕胡同 , 家家出赁考寓 , 谓之状元吉寓 , 每房三五金或十金 , 辄遣妻子归宁以避之 。 ”通过给出租房起一个吉祥的名字来获取额外的利益 , 是一种相当高明的做生意手法 。 每当此时 , “东单牌楼左近 , 百货麕集 , 其直则昂于平日十之三 , 负戴往来者至夜不息 。 当此时人数骤增至数万 , 市侩行商欣欣喜色”(震钧:《天咫偶闻》卷三) , 商人们大获其利 。
明清时期 , 运河沿岸的八个省份每年要向北京提供300万~400万石的粮食(漕粮) , 供皇室亲贵、官员、百姓、兵丁等食用 。 漕运对于北京的城市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 除了稳定供应北京粮食 , 还携带其他商品至京贸易 。 乾隆年间 , 允许漕船回空时携载黄豆、瓜果、麦子等农作物 , 每条漕船的运载量上限为60石 , 雍正七年(1729年)时增至百石 , 嘉庆四年(1799年)增加为150石 , 这些携带的货物(土宜)都是免交关税的 。 同治五年(1866年) , 进一步规定回空漕船可以携带成本银500两的货物 。 从南方运往北方的商品 , 主要有棉布、丝绸、茶叶、木材、纸张、瓷器、铁器等;从北方运回南方的则主要是棉花、干鲜果品和土宜 。 清代每年有6000多条漕船行运 , 由此不难想见 , 当时每年在运河上往返商品的数量之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