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世界》|| 陈东升:长寿时代的理论与对策( 七 )


2.长寿时代使得带病生存时间延长
在长寿时代更多疾病将与高龄老人共存 , 带病生存成为长寿时代的普遍现象 。 如果将60岁以上老年人寿命分为健康状态和带病状态 , 就会发现人群预期寿命增加主要是带病生存时间的延长 , 特别是各种非遗传性慢性病导致的健康损失并不会短期内致人死亡 , 而是与人长期共存 。 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对195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表明:1990~2017年间全球绝大部分国家的健康预期寿命的增速要逊于预期寿命的增速 , 预期寿命增加7.4年 , 而健康预期寿命只增加了6.3年(Kyu et al. , 2018) 。 英国学者基于欧洲25个国家的数据研究表明 , 2005~2011年 , 65岁老人的预期寿命增加了1.3年 , 而同期的健康预期寿命没有变化(Brown , 2015) 。 在中国 , 1993年的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在60岁以后的预期寿命中约3/4的时间处于各种慢性病的状态下(王梅 , 1993) 。 2018年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研成果显示中国2018年人均预期寿命是77岁 , 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 , 存在较大落差 。
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发展趋势表明:越是长寿 , 带病生存越将成为普遍现象 , 虽然我们寿命在不断增加 , 但生存质量则不一定随之变得更好 。 因此 , 获得的额外寿命是处于身体健康还是疾病状态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 如何面对长寿时代带病生存的疾病负担在未来将对卫生系统的规划、健康相关支出和健康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
3.长寿时代将促使健康产业发展
长寿时代的带病生存使得人们与健康相关的费用支出剧增 。 据国内外的有关资料 , 人均医疗费用和年龄密切相关 , 一般情况下 , 60岁以上年龄组的医疗费用是60岁以下年龄组医疗费用的3~5倍(李剑阁 , 2002) 。 同时 , 老龄人口规模的增加必然带来社会医疗总费用的增加 。 日本研究显示 , 医疗技术进步、经济财富增加、人口老龄化和民众患病结构的不断变化共同导致医疗卫生支出不断攀升 , 技术进步因素占比40% , 为首要因素 , 其他因素分别占26%、18%和16%(胡苏云 , 2013) 。
医疗技术创新是近年推动医疗费用增长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 回溯医疗技术的发展路径 , 可以看到研究投入和医疗资源更多地向急性或者致死性疾病倾斜 , 在消除或延缓与年龄相关的慢性病和细胞变性类疾病方面却投入不够 。 这种不平衡的投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早期研究所处时代的人口结构不同造成的 , 那时人均期望寿命不超过80岁是常态 , 带病生存的人口比例较小 , 对社会的影响也有限 。 在当前阶段 , 人口结构已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 因此需要重新审视社会资源的分配方式 。 英国的一项研究显示了这种资源的错配情况 , 以呼吸道和神经精神类疾病为例 , 指出两种疾病的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占比分别为8.3%和26.7% , 而研究经费占比仅为1.7%和15.3% , 表明这两种疾病造成了较大的社会负担却未获得对等的资源投入;此外 , 癌症的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占比为15.9% , 明显低于神经精神类疾病 , 但研究经费占比却高达19.6% 。 目前主流的医疗技术还是以医院内使用的针对重大疾病的治疗手段为主 , 此类技术的成本和使用门槛高 , 导致费用昂贵 。 将患者从医院引流进入基础医疗机构 , 使用更多低成本的医疗技术 , 加强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 , 将不仅对患者自身的健康有利 , 也将对遏制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起到积极的作用 。
我们可以预见到 , 长寿时代将促使健康产业结构升级 。 在长寿时代 , 随着人体的衰老 , 不可避免地出现相关健康问题 , 带病生存成为常态 , 健康将成为个体关注的第一要素和最宝贵财富 。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老年人照护服务需求持续上升:2015年 , 我国城乡老年人自报需要照护服务的比例为15.3% , 比2000年的6.6%上升近9个百分点;城乡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项目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上门看病、上门做家务和康复护理 , 其比例分别是38.1%、12.1%、11.3% 。 这些都是老年人群庞大的潜在需求 , 目前来看 , 只有部分社区提供这些服务 , 大部分社区都存在供给短缺(杨晓奇、王莉莉 , 2019)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