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世界》|| 陈东升:长寿时代的理论与对策( 三 )
20世纪90年代起“积极老龄化”引起了广泛探讨 。 联合国及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开始倡导“健康老龄化” , 后又提出“积极老龄化”概念 , 人们意识到应多角度地看待老龄人口增长现象 , 研究领域逐渐多样化、细分化 。 老龄人口增长开始被看作是科技、医疗、健康护理、公共卫生等多方面的进步 , 人们普遍认为该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 。 与此同时 , 2000年以来中国关于养老问题的研究成果增多 , 上升趋势明显(曹献雨、睢党臣 , 2018) 。
在各国老龄人口占比均不断升高的时代背景下 , 经典人口学理论显示出诸多缺陷 , 而针对老龄人口问题的研究 , 一方面以碎片化成果为主 , 缺乏成体系的理论指导 , 另一方面偏重数据分析和预测推演 , 缺少针对未来人口年龄结构的实践经验及系统性解决方案 。 站在过去看未来 , 将受制于当前社会阶段的发展逻辑 , 难以有效应对挑战 。 本文通过解读全球人口发展脉络 , 指出长寿时代的不可逆性 , 立足未来人口和社会形态分析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 并由此推导出合理有效的对策 。 文章将延伸丰富长寿时代的理论价值 , 建立一套发展的、符合未来寿命和人口年龄结构长期趋势的理论分析框架 , 深入剖析长寿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 并指出企业及个人的应对思路 。
文章首先阐述长寿时代的主要特征及形成原因 , 探讨低死亡率、低生育率 , 以及预期寿命保持增长、人口年龄结构趋向柱状、平台期老龄人口占比超越1/4等人口现象 。 第二 , 在微观角度指出长寿时代与健康时代、财富时代的关联性:长寿时代下预期寿命的延长、生存质量的提高和社会功能的变化将造就健康产业及健康经济 , 同时社会储蓄结构及财富积累形式将会发生变化 , 对养老金替代率充足的需求 , 会推动第二次人口红利(Mason and Lee , 2004) 。 第三 , 从宏观角度说明长寿时代对生产、需求、就业、增长、社会公平等多方面的影响 。 最后 , 文章着重探讨了在长寿时代下 , 个人社会需要作出的调整 , 政府的作用 , 以及企业应如何创新商业模式、保持企业活力、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 通过市场经济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 , 积极迎接机遇与挑战 。
二、长寿时代的特征及形成
(一)长寿时代的特征
18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打破了农业社会资源承载人口能力的限制 , 世界人口在那时开启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增长 。 基于对人口增长过程中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的研究 , 1929年美国人口学家沃恩·汤普森(Warren Thompson)提出按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将各国划分为3类 。 在此基础上 , 1945年弗兰克·诺特斯坦(Frank Notestein)进一步将人口增长模式归纳为潜在下降、转变增长、潜在高增长3个类别 。 此后对于人口增长模式的描述逐步发展形成了人口转变理论 。 当前普遍将人口转变分为4个阶段 , 即第一阶段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 , 人口规模不变或增长极其缓慢;第二阶段是高出生率、死亡率下降 , 人口快速增长;第三阶段是出生率下降、低死亡率 , 人口增速放缓;第四阶段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 , 人口规模趋于稳定 。
当前世界正在由人口转变的第三阶段快速转向第四阶段 , 但第四阶段以及之后会进入什么状态?我们在此提出长寿时代的概念 , 认为它将是人口转变后的新均衡 。 这一时代伴随着五大特征:低死亡率、低生育率、预期寿命持续提升、人口年龄结构趋向柱状、平台期老龄人口占比超越1/4 。
1.死亡率下降至低水平
19世纪人类的死亡率开始显著下降 。 当时生活水平提高、营养改善是决定性的因素 。 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 , 使人们逐步摆脱了饥饿的困扰 , 增强了抵御疾病的能力 。 英国和法国的预期寿命分别从1750年的37岁和26岁增至1900年的48岁和46岁 。 英国学者托马斯·麦基翁(Thomas McKeown)提出19世纪英国死亡率下降是由于经济和生活条件的改善 , 其中最重要的是饮食的改善(McKeown , 1962) 。 美国学者罗伯特·福格尔(Robert Fogel)也提出人们对周围环境的控制和创造技术革新的能力相互促进推动了死亡率的不断降低(Fogel , 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