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世界》|| 陈东升:长寿时代的理论与对策(13)


企业、机构和投资者还需为老年人参与经济活动、创造价值、建设和影响周围的世界全面赋能 , 例如鼓励老年人参与创新、为老年人提供工作岗位和适老化环境、为老年人提升竞争力创造条件等等 , 从而增加老年人的收入 。 以汽车制造商为例 , 宝马为了留住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老龄工人 , 改造生产线、创造合适的工作环境以便让其继续工作 。 2011年新生产线应用于其在德国丁戈林(Dingolfing)的一个大型新工厂 , 该工厂完全由50岁及以上的工人运营 。 此外 , 宝马、奥迪、大众等汽车制造商均在创新实验可穿戴机器人——外骨骼 , 通过减轻关节负担并增强力量来提升老龄工人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 长寿经济在某些特定领域表现尤为显著 , 主要包括金融服务和保险(Migliaccio , 2019)、医疗健康和科技 , 这些特定行业正被推向创新和拓展的新方向 , 例如无龄感的智能家居技术、无人驾驶等 。
发展长寿经济有利于缓解社会不平等 。 市场将围绕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形成丰富的业态 , 为老年群体的健康生活和顺利工作提供更细致的服务和支撑 。 同时 , 更多的老年人将参与到生产创造中 。 老年人在岗时间的延长和收入增长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养老金替代率不足的问题 , 也有利于减轻对于劳动人口比例下降导致财富差距扩大的担忧 。
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不断进步的基础上 , 长寿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 , 在全球老龄人口占比上升的大趋势中 , 将成为全球经济的驱动力 , 并造福于各年龄层和各代人 。 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 , 个体在较长的生命周期内学习、生产、生活的方式发生巨大转变 , 经济和社会价值也随之整体转变 , 长寿经济变得更为普遍 , 充分激发“第三次人口红利” , 进而成为经济和社会的核心之一 。
(三)长寿时代下日本的社会经济变化分析
日本目前是全球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 , 2014年其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25% , 可以说率先跨入长寿时代 。 长寿时代下的日本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 。 我们根据前文提供的理论视角 ,分析日本的变化 , 将会给未来的中国更加深入的启示 。
人口红利衰退 , 储蓄率降低 , 经济增长缓慢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 。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 , 1970年日本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 , 社会开始正式步入老龄化 。 人口的拐点也标志着劳动密集型经济高速发展模式的结束 。 1994年日本老龄人口比重已达到14% , 步入重度老龄化 。 与之对应的 , 20世纪90年代以来 , 日本经济总体走下坡路 , 长期处于低迷状态 。 这一期间 , 日本储蓄率与15~64岁人口占比在1991年左右同时到达高点 , 之后开始步入漫长的下降通道 。 储蓄的萎缩也带来日本投资的萎缩 。 日本投资增速在从90年代初也开始震荡下行 , 随后一直在0%附近徘徊 。 日本的利率也随之持续下行 , 甚至进入负利率时代 , 背后主要原因是资金的需求(投资)下降速度快于资金供给(储蓄)的下降速度 。
日本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放缓 , 技术替代加快 。 劳动生产率代表每单位有效劳动的平均产出 , 是决定一国经济是否具有未来增长性的标志性指标 。 日本劳动生产率增速在1970年后下行的趋势明显 。 劳动生产率来自3个方面 , 资本深化、劳动力素质、全要素生产率 。 资本深化即资本劳动比的提高 。 亚洲生产力组织(Asian Productivity Organization)的数据显示 , 近40年影响日本劳动生产率的3个要素都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 资本替代方面 , 劳动力成本上升、数量短缺促使资本加大对劳动力的替代 。 但随着资本对劳动的边际替代率递减和投资的萎缩 , 资本深化近几年对劳动生产率甚至出现拖累 。 全要素生产率方面 , 老龄人口占比的增加刺激了技术替代 , 日本机器人和自动化等尖端技术高速发展 。 20世纪70~80年代日本全要素生产率强力支撑劳动生产率 , 但是泡沫破灭后这种支撑有所减弱 。 全要素生产率的逐步低迷也与长寿时代下日本社会阶层固化和家长式企业管理结构抑制创新有关 。 劳动力素质方面 , 世界领先的高等教育普及率使得日本人口素质整体较高 , 高素质劳动力成为对冲劳动生产率下行的重要因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