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辈』东汉时期家训主要有哪些内容?社会发展中又有什么转变?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庭或家族为本位的宗族社会 , 父权在家庭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东汉时期的家训继承了前代家训中的主要内容 , 以儒家典范为依据 , 对后代的修身处事等方面进行训诫和指导 。
本时期出现了专口针对族中女性后辈的训文 , 通过对女训内容的考氣可以明显地看出训主族中男性和女性后辈的定位的不同 。对于男子 , 训主基本上是按照前代重儒的观念 , 要求其遵循恪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模式去光耀门庭、建功立业 。当然 , 东汉中晚期以来 , 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与汉初黄老思想的延续 , 家训中同样出现了明哲保身 , 远离政治的避世思想 。相较于西汉时期 , 针对女子的专口训诫仅有张负《戒女孙》的寥寥数语 , 本时期女训创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 训主对于族中的女性后辈往往是希冀她们履行一系列道德规范即从四德"去相夫教子 , 以成为当世所宣传的贤妻良母的典型 。
『后辈』东汉时期家训主要有哪些内容?社会发展中又有什么转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遗训
自西没以来 , 家训的创作进入了自觉的状态 , 这种自觉地状态"就是家训的主体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教育子孙的思想亲自记录下来以便在家庭中流传 , 而不是让别人记录或追记的 。"而家训创作的自觉很大程度体现在训主的遗训上 。考察东汉一代42位训主共前篇家训 , 其中有19位共22篇是遗训 , 这么中有巧位训主只留下遗训 。可见 , 当时已有一化训主有意识地将家训的创作留在自己临终弥留之际 。本时期遗训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对自己身后之事的交代.二是对子孙辈的惇淳教导 。
一、安排后事
中国传统社会历来重视丧葬之事 。孔子提出"子生兰年 , 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 , 天下之通丧也"的主张 , 可以看出他对于丧葬之礼的重视 。因此 , 对于自己的身后之事 , 家训(主要为遗训)的作者多有交代指示 。
东汉时期家训中训主的丧葬观念的主要是受西汉以来各代皇帝的影响 。这种观念主要体现在要求简葬薄葬上 。西汉文帝刘恒是汉代第一个在遗诏中明确要求简葬的皇帝 。
胶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 , 靡不有死 。死者天地之理 , 物之自然者 , 奚可甚哀当今之时 , 世咸嘉生而恶死 , 厚葬"破业 , 重服以伤生 , 吾甚不取 。
其令天下吏民 , 令到出临二日 , 皆释服 。毋禁娶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者 。自当给丧事服临者 , 皆无践 。经带无过互寸 , 毋布车及兵器 , 毋发民男女哭临宫殿中 。宫殿中当临者 , 皆以旦夕各十五举声 , 礼毕罢 。非旦夕临时 , 禁毋得擅裳 。已下 , 服大红十五曰 , 小红十四曰 , 奸七曰 , 释服 。它不在令中者 , 皆从此令比类从事 。布告天下 , 使明知胶意 。霸陵山川因其故 , 毋有所改杉夫人以下至少使 。
他在《遗诏》中表明了自己对生死的态度——死是天地自然之常理 , 但现今的人们都乐于生而恶于死 , 死后甚至为了追求厚葬而不惜倾家荡产 , 而子孙后辈为了强调服丧尽孝 , 进而损害健康 。刘恒很不赞同这种世风 , 他在《遗诏》中身体力化明确规定了自己驾崩后的诸项事宜 , 以遏制厚葬之风 。悼吊兰曰换下丧服 , 不可禁止百姓娶妻、嫁女、祭祀、饮酒、吃肉 , 不要组织百姓到宫中来哭灵吊丧等等 。连霸陵周围的山脉河流 , 都保持原貌 , 不许更改 。
及至东汉 , 光武帝刘秀深受文帝影响 , 不仅在位时颁布《薄葬诏》 , 以君主之威号令天下实行薄葬 , 而且以身作则 , 在自己的《遗诏》中明确实施简葬的事宜 。
胶无益于百姓 , 皆(知)〔如〕孝文皇帝制度 , 务从约省 。刺史、二千石长吏皆无离城郭 , 无遣史及邮奏 。
光武帝之后 , 明帝刘庄在其《遗诏》中同样提倡简葬 , "遵俭 , 无起寝庙 。藏主于世祖庙更衣 。无起寝庙 , 藏主于光烈皇后更衣别室 。"?一国之君甚至不需要再另建陵寝 , 而只葬在先帝的更衣别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