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160亿,喜茶如何赚下这“辛苦钱”?
文章图片
160亿 , 不到1年估值暴涨八成 。 有关于喜茶的每一次融资进度 , 即便只是风起 , 也足以让整片树林晃动 。
与之前频现的“疑似炒作论”有些不同 。 由于去年有了腾讯与红杉资本的血液注入 , 这次传闻鲜少有人质疑可信度 。 再加上不久前传出奈雪の茶即将赴美上市的消息 , 媒体的目光更多聚焦于市场的隐忧与挑战 。
市值4000亿的中国茶饮市场必然会出现一个头部 , 这是大家越来越笃定的事 。 只是在资本的加速之下 , 这些过分年轻的茶饮品牌 , 似乎还没有足够的底气承认 , 自己能成为下一个星巴克 。
01
“匠心”一旦狂奔 , 滋味能否飞起?
It's aTitle
“匠心”这个词给人一种缓慢、执着、精雕细刻的感觉 。 91年出生的聂云宸不太喜欢这个词语 , 他甚至觉得对标星巴克都是一种媚俗的行为 。
不过喜不喜欢向来看动作 , 嘴上说着不要身体却很诚实 , 要么是谦虚 , 要么就是虚伪 。
“不着急” , 是聂云宸向来的态度 。 喜茶刚火起来的时候 , 一拨又一拨想加盟的人约见他 。 可是他统统回绝 , 在他看来 , 产品质量作为喜茶的核心优势 , 很难在极速扩张中保持稳定输出 。
早年卖数码配件的经历让聂云宸很喜欢“改东西” , 凭借自己“改”出来的芝士奶盖 , 聂云宸走出江门一隅 , 鹤立鸡群 。 加上对牛乳与鲜果的运用 , 在奶精和糖精之外另辟了一条赛道 。 他在许多场合提到过乔布斯、谷歌的Gmail 。 这些互联网先驱为他启发了小步试错、快速迭代的产品研发逻辑 。
按照聂云宸这“不着急”的性子 , 原本喜茶应该在自我修炼中逐渐壮大羽翼 , 但面对对手的追赶 , 就算“不差钱” , 喜茶还是搭上了资本的快车 , 进入了加速扩张的轨道 。 毕竟 , 对手可比你着急多了 。 在这个壁垒低矮的行业 , 慢一步 , 就等于默允了千军万马溢入 。
随着扩张的步伐加快 。 在过去的2019年一年 , 喜茶的390家门店在43座城市落地开花 。 增速达到了2018年的一倍多 。 但对比一下 , 也仅仅只比奈雪多了67家 。 目前 , 喜茶全国门店数量约为460家 , 相对于动辄几千上万的加盟店 , 这样的门店数量仅为某些加盟品牌的1/10 , 甚至更少 。
但对于喜茶而言 , 品控难度却加大了无数倍 。
文章图片
【估值160亿,喜茶如何赚下这“辛苦钱”?】在制作端 , 新茶饮高度依赖人工 。 光是一个喜茶的外卖店 , 都得布上10个能吃苦的青年 , 这不仅要算上人工工资成本 , 还得算上制作的时间成本 。
为了让整个流程做到傻瓜化、极致化 , 喜茶将工艺分成不同的工序 。 一杯饮料至少要经手6个人 , 打芝士就不能剥水果 , 剥水果就别去泡茶 ,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员工串岗学习 。
“一天下来 , 晚上睡觉耳朵还是搅拌机的声音 。 剥葡萄弄得腰酸背痛 , 手都冻麻了 , 累得抑郁……”一些在喜茶工作过的员工曾在知乎上分享自己的经历 。 这些90后之所以愿意这么吃苦 , 大多也是为了学手艺 , 成为喜茶的对手 , 所以行业流动性极高 。
奈雪创始人彭心也曾在采访中提到 , “新式茶饮制作工艺很复杂 , 行业机械化程度又低 , 不像咖啡 , 有咖啡机器和萃取设备 , 几个店员就够了 。 新式茶饮的产品制作都纯靠人工 , 所以一家门店得配备十几个到几十个员工 。 ”
推荐阅读
- 疫情以来第一顿海底捞和喜茶,安排上了吗?|新一线
- 『』一杯喜茶背后,你不知道"源"来如此
- 喜茶会为“涨价”道歉吗?
- 『』郑州喜茶门店部分产品涨价两元,30元一杯的奶茶你还喝得“爽快”吗
- GMO最新观点:低估值策略即将迎来春天
- 西贝、海底捞的涨价已撤回,网友喊喜茶来抄作业
- [蜜雪冰城]郑州喜茶涨价逼近30元,眷茶、COCO、蜜雪冰城没动静
- 算账 | 喜茶到底值不值160亿?
- 喜茶海底捞都在涨价,还有什么是不会涨价的?
- 喜茶、奈雪相继涨价,便利蜂入局茶饮市场应如何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