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青少年抑郁有了深刻的认识( 四 )

我对青少年抑郁有了深刻的认识
图2 “抑郁项目”的沉积、表现和维持因此 , 解决抑郁症状的关键 , 也在于解决三大拦路虎:第一 , 用正念训练缓解反刍思维的自动化运作;第二 , 通过心理咨询与正念练习帮助个体直面心理问题 , 增强自我接纳的心理耐受性与定力;第三 , 通过心理咨询与正念认知行为疗法 , 帮助个体改变负面消极认知结构 , 重塑思维与行为 , 尤其强调行为的规范化与结构化重塑 。 有关于正念心理疗法的理论与实践 , 在以后的文章中会进一步探讨 。个体如果处于应激状态下 , 承受力不足 , 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 , 用药物缓解一下躯体化症状 , 是十分有必要的 。 但当个体处于平稳期时 , 父母还是需要帮助孩子直面问题 , 进行心理层面的干预 。 其实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咨询师 。孩子求病的动机与求助的意愿抑郁症的爆发 , 有着深刻的时代因素 。 在我们这样一个追求物质、成功与效率的时代 , 家庭养育、学校教育 , 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大背景 , 都在造病 。尤其是不合理的教育观念 , 更容易使家庭教育走向两个极端 。 一端是管束与强求 , 如强求孩子学习 , 强求孩子听话 , 强求孩子优秀 。 普遍的强求给许多孩子的心灵造成压抑 , 当压抑到了一个极限 , 就会爆发为反叛 。 有许多孩子在青春期 , 选择抑郁症状作为一种反叛形式 , 因为只有这个才可以打垮强硬无比的父母 。另一端是放纵与溺爱 。 在父母溺爱之下 , 许多孩子心灵幼弱 , 不敢与世界接触 , 害怕跟人相处 , 习惯于一个人呆在一个地方 , 发展出孤僻怪异的个人行为 , 使他们更加难以融入群体 。 强求与溺爱也表现为父母对孩子过度限制、过度保护、过度给予 。 我们的时代处处都是这样的情况 。 限制太多 , 让孩子经验单一、思维僵化、不知变通、缺乏应对生活多样性的灵活性 。保护过度 , 让孩子心灵幼弱、缺乏勇气、不敢尝试、更不敢有适当的冒险 , 但求偏安一隅 。 父母给予太多 , 如同过度喂食 , 让孩子厌倦 , 便损害了孩子求生向好的自然动机 , 甚至引起孩子强烈的反感 , 以致形成条件化反射:只要父母让他们做的事 , 他们都毫不在意地加以拒绝 。当他们出现了所谓的各种心理及生理症状 , 则把父母吓坏了 , 病急乱投身 , 于是 , 什么单向、双向、抑郁、躁狂都来了 , 医生开药 , 原生家庭理论 , 各种理论 , 十八般屠龙之技(自行百度含义) , 纷纷登场 .....我对青少年抑郁有了深刻的认识
孩子躲在抑郁症这个病中 , 而这病 , 既是他们自己找来的 , 也是父母和这个时代制造出来的 。 父母一下子从过去的强求 , 变成现在的依从 , 对孩子过度保护 , 孩子便乐得呆在病中 , 苟安于一时、逃避以求舒适 , 他们不知道心理症状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 更不关心他们失去的是什么 。说到底 , 这些孩子正在享受症状 , 还没有真正受到症状的拖累和损害 , 也意识不到症状最终会把他们的人生毁掉 , 因此并不痛苦 , 反而因病获益 。 这益处包括 , 在跟父母的关系里竟然占据了优势 , 可以沉溺网络游戏等 。 因为意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 , 他们也不肯接受心理咨询让自己有机会成长 。 他们大多处在“求病”的时期 , 还不大知道“求助” 。 或者说 , 他们求助意愿很弱 , 求病动机却很强 , 面对生活艰难(不管合理的与不合理的 , 如学业压力 , 人际焦虑等) , 他们急于找到一个“病”躲起来 。 躲都来不及了 , 哪里还想把“病”治好?在这种现状下 , 唯有父母先觉醒 , 不再梦里造梦 , 不再用各种限制性的信念控制孩子自由的发展 。 而自我成长的第一步 , 就是接纳现实 , 如实地从现实出发 。 而不是再寄希望于种种屠龙之技与奇迹发生 。特别声明 , 本文观点属于个人观点 。后期 , 我会用一个系列的文章 , 进一步探讨青少年抑郁家庭如何一步步改变与成长 。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级心理行业助推平台 。 以“为国民提供优质心理服务 , 促进人类健康与幸福”为使命 , 以“政产研学用”为思路 , 以“心理健康大数据”为基础 , 依托国家级专家智库 , 通过国民心理产业联盟、产业基金、慈善基金、产业园等 , 集聚学术、资金、技术、项目等各方面的优质资源 , 支持心理机构、产品与项目落地 , 推动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促进中国心理行业发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