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青少年抑郁有了深刻的认识
接触了几百个抑郁症家庭后 , 我对青少年抑郁有了深刻的认识国民心理健康网 , 国家级心理助推平台 。关注“国民心理健康网”公众号 , 获取更多心理资讯 。本篇作者 | 简老师Jane本篇编辑 | 董小姐▼今日导读今天的文章非常重磅 , 作者来自我们郁金香家长学校的资深心理导师、南京郁金香金牌会长简老师 , 她是一名心理学硕士 , 长期致力于家庭教育、思维升级、心理咨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 对青少年抑郁有很深的研究 。在与几百个抑郁症家庭深入接触后 , 她深刻探究了青少年抑郁的成因、模式与解决之道 , 为抑郁症家庭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 。注:本文篇幅较长 , 干货满满 , 观点深入独到、专业性强 , 且郁金香为全平台首发 , 建议大家先收藏、再慢慢阅读 。
应对青少年抑郁 , 要从根源上深刻理解临床心理咨询工作让我看到一种趋势 , 心理障碍发生的年龄越来越提早了 。 我过去接待的心理咨询来访者中 , 有很多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 。 现在呢 , 我接待的来访者中有大量父母带来的初中生、高中生 。从2019年开始 , 我受校长镜面老师之邀 , 在郁金香家长学校带领二阶段的网络共修课程 。 在与几百个抑郁症家庭深入接触后 , 我为被定性为青少年抑郁症的人数之多、抑郁症家庭对青少年抑郁的认识之偏颇 , 感到深深的震惊、无奈与悲哀 。一位孩子在初中 , 就被诊断为很疑似精神分裂 , 各种药物吃的无数 , 几年过去了 , 但现在除了躲在房间 , 不理睬父母 , 毫无起色 。 一位父亲 , 已经带孩子做过4次电击治疗 , 但仍然无法消除孩子想自杀的想法 。 当然 , 类似的案例还有许多 。我记得有一次在家长课堂上 , 我做过《从根源看抑郁的症状》的讲座后 , 有一位家长与我互动说:“我不想知道这些理论 , 理论我都知道了 , 我想要知道的是你告诉我应该怎么做 , 怎么解决 。 ”我想这位家长的想法代表了很多父母的心声 。 一件事情发生了 , 很难理解 , 也很难接受 , 只想快点解决问题——这也是大部分人面对问题时的思维路径 。心理学研究发现 , 面对重大负面事件时 , 人们在心理上会经历: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悲伤、接纳五个阶段 。 我想抑郁症家庭的成员 , 应该也都经历过如上的心理历程 , 只是每个家庭处在自己独特的阶段——有的家庭已经走向接纳与改变 , 而有的家庭还处在愤怒、讨价还价、悲伤之中 。何季颖老师邀我为郁金香阳光会写些文章 , 谈谈我对抑郁的理解与解决之道 。 我想来想去 , 开篇第一章 , 依然需要从对青少年抑郁的本质认识谈起 。 如果不能从根源上深刻的理解青少年抑郁 , 那么所有的方法与技巧都会成为无源之水 , 南辕北辙 , 刻舟求剑 。每一个青少年抑郁家庭首要的任务 , 是去标签化20世纪中叶 , 随着整个西方医学的发展 , 特别是脑神经科学的发展 , 人们发现人的化学递质跟神经电流跟大脑运作的关联 。 当时整个精神医学界都认为改变大脑的电流可以改变“抑郁”的状况 。20世纪中叶另一个大的发展是心理疾病分类与诊断系统 , 1952年美国第一部诊断与统计手册 , 也就是后来的DSM问世 , 这就是现在全世界都在用的“心理学界的圣经” 。在第一本DSM里面 , Melancholy这个词 , 就被“Depressed reaction(抑郁反应)”一词取代了 , 用来形容一种很严重的情绪低落 。 最早的诊断标准说 , 这种情绪低落是来自于一种内部冲突和未知的生活实践 , 比如失业或离婚 。当心理学家在这边忙碌地分类 , 把精神疾病、心理疾病做分类时 , 制药公司也没有闲着 , 他们无意中发现了一些可以改善情绪的药物 。 于是 , 50年代时 , 镇静剂开始变得非常流行 , 它用来治疗焦虑症 。 当药物可以用来改变一个人的精神状况和情绪状况时 , 就为未来铺了一条路 , 大家慢慢开始意识到可以用吃药的方法治疗抑郁症 。
回到中国 , 在“抑郁症”一词出现之前 , 大家遇到“抑郁”这种感受时 , 都会用另外一个词来形容这种感觉——“神经衰弱” 。 遇到“神经衰弱” , 失眠心悸的情况 , 医生通常会给你开营养神经的药 , 像谷维素、维生素等 。但这两年我们也被“科普”了——不存在“神经衰弱” , 其实就是“抑郁症” 。这两年我们的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 , 在纪录片中也提到了中国抑郁症增长的数字 , 是很触目惊心的 。人们迫切需要一个词来命名大家经历到的无力感、挫败感、焦虑感 , 尤其是在大城市 。 在北上广这些城市会有特别鲜明的感受 , 人们需要一个名字来命名自己的情绪体验 。 因为人也是创造意义的生物 , 我们不停在自己的经验中试图去总结出一些东西来 , 找一些词来描绘我们的感受 。 以我们今天在中国大城市里所经历到的压力 , “焦虑”、“抑郁”这些词其实是给我们一个出口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 当下人们所谈论的“抑郁症”确实有一些人为制造的成分 , 尤其是当我们从它背后商业利益的运作去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 , 就会发现其实推动它的相关利益团体更愿意把“抑郁症”呈现为一种严重的疾病 。根据临床观察 , 越来越多的假性抑郁症正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 之所以会这样 , 首当其冲的便是社会舆论的传播问题 。 由于近年抑郁症研究步伐的加快 , 我们在原有的内源性抑郁和广泛性焦虑基础上 , 定义了很多新型抑郁症:如青春期抑郁症、产后抑郁症、精英抑郁症等等 。 这些新种类的发现 , 让舆论广泛地讨论引用 , 但更多的是讨论危言耸听的高自杀率、高影响度 , 让人们对于抑郁症无法从本质上科学客观地认知 , 以为心情不爽到极点就可能和抑郁症搭边或者挂钩了 。 85%的假性抑郁症患者都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了自我认同感 , 并且形成大量对抑郁症的错误认知 。在接触了无数个被贴上抑郁症标签的青少年家庭后 , 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哀 。 精神科主流的论断 , 就那么轻易的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 贴上了抑郁症的标签 , 从此走上了就医、吃药、试药、调药、迷茫、痛苦、避世、病耻感的道路;而这些孩子的父母 , 从此也进入了一种炼狱一般的生活 。 作为每一个个体而言 , 有时一个标签 , 就是命运的分水岭 。 每一个青少年抑郁家庭 , 首要的任务 , 就是去标签化 。 是时候深入探讨与重新理解青少年抑郁的本质了 。
推荐阅读
- #潇湘晨报#株洲一男子“悬坐”13层楼顶欲轻生,消防员死死抱住他的腰,家属称患有抑郁症
- [法治常德]桃源警方捣毁一青少年抢劫犯罪团伙
- #铜川热点#4名青少年连续作案 铜川警方深挖牵出其他140起案件…
- 「瞰亳州」庄周街道七里许村青少年王家辉捐出“爱心零花钱”
- 战疫:战疫日记之陈凯——在武汉协和西院,我宽慰了一位抑郁症患者
- 我对张文宏主任医生的粗浅看法
- 我对方方的认识
- 抑郁症正念疗法十年经验谈
- 我对房产投资以及房产股投资的一切浅见
- 我对这次抗疫的总结(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