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临空港■30:康复驿站,照亮愈后患者回家路,探访防疫前线

_本文原题为:探访防疫前线30:康复驿站 , 照亮愈后患者回家路
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后
仍需进行14天的
康复隔离和医学观察
“康复驿站”
就是他们归家途中的最后一站
近日 , 采访人员探访位于金银湖的
“康复驿站”
截至3月18日
该驿站共收入出院病人91位 , 康复回家的有74位 。 来自金银湖卫生院的8名医护人员对他们24小时“守候”:每天早中晚三次查房 , 通过测量体温、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数据 , 密切关注愈后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
病人分住在6层楼 , 医护人员查房一次需要三个小时 。 “我们对患者的情况烂熟于心 , 叫什么名字 , 住哪个房间 , 现在什么情况 , 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 必须即问即答 。 ”康复驿站医疗组组长、金银湖街卫生院副院长周超云表示 , 愈后患者在康复驿站出现血压、胸闷等等情况 , 都必须及时解决 。
武汉临空港■30:康复驿站,照亮愈后患者回家路,探访防疫前线
文章图片
周云超准备查房
“身体的不适 , 我们可以及时解决 , 吃药或者给氧 。 但心理上的伤疤 , 需要我们付出更多耐心、细心和真心 。 ”周超云始终说着这样一句话 , “只有心 , 才能治愈心 。 ”
从“软肋”出发 , 病例本上写满笔记
“周院长 , 婆婆中午的饭又没吃多少 , 血压也不稳定 。 ”3月21日下午三点左右 , 周超云在常规查房时 , 护士向他报告了一个十分熟悉的情况 。 周超云没有迟疑 , 迅速前往患者所在的房间 , 第一时间进行心理疏导 。
“这个婆婆可以说是一个缩影吧 。 ”周超云告诉采访人员 , 婆婆一家5口 , 儿子、媳妇、孙子和老伴 , 在这场疫情中 , 除了孙子 , 其余四人全部“中招” , 老伴已于3月初去世 。 婆婆和儿子、媳妇在方舱医院经过半个月左右的治疗后 , 转入“康复驿站”进行最后的康复护理 。
武汉临空港■30:康复驿站,照亮愈后患者回家路,探访防疫前线
文章图片
周超云在检查康复驿站内急救设备
“她的心理问题其实非常典型:情绪不好、不吃饭、莫名烦躁和无知觉流泪 。 ”周超云介绍 , 老伴的离世 , 让婆婆内心不安、焦虑和孤独感几乎爆发至顶峰 , 周超云为此很焦心 , 因此在心理治疗上 , 他也格外上心 , 他的查房病例本上记满了笔记:
第一 , 过度伤心会影响痊愈后的康复状态;
【武汉临空港■30:康复驿站,照亮愈后患者回家路,探访防疫前线】第二 , 儿子、媳妇和小孙子在等她 , 他们已经失去了爷爷 , 不能再失去奶奶;
第三、向她反馈儿子、媳妇的康复进度 , 营造一家人依然同在的心理环境;
第四 , 医护人员加强心理关爱 , 将自己代入其子女的角色 , 完善心理陪伴效应 。
“目前来看 , 效果还是不错的 , 婆婆情绪比刚来的时候稳定多了 。 但是症状还没有完全消失 , 我们的心理疗愈也不能懈怠 。 ”大约半个多小时后 , 周超云离开房间 , 他的双眼有些泛红 , 情绪也明显有些低落 。 “人心都是肉长的 , 看到一个老太太这么哭 , 我心里很难受 。 ”
暗示疗法 , 心理问题也要“对症下药”
20日 , 周超云接到了一个已康复回家患者的电话 。 电话中 , 70多岁的甘婆婆声音洪亮、中气十足 , 向周超云反馈自己最近的状态 , 同时也表达了感谢 。
“甘婆婆刚进‘康复驿站’的时候跟现在完全不一样 。 ”周超云介绍 , 经过半个多月的方舱医院治疗 , 甘婆婆转入了“康复驿站” , 但是她的心理依然还停留在“病中”焦虑和恐惧的状态里 。
甘婆婆转入“康复驿站”不久 , 一天深夜 , 周超云接到了前台的电话 , “他们说甘婆婆打电话到前台 , 说自己出现了血压升高和无法呼吸的症状 。 我当时很紧张 , 紧急准备了量血压器和呼吸机 , 拖鞋都来不及换 , 直接穿了隔离服就进房间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