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鹏鲲:论文发表乱象已成世界共性问题( 二 )
上图用颜色深浅代表着疑似论文抄袭现象的多少 信息显示 , 世界论文抄袭率最低的德国 , 抄袭率为3.23% 。 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分别为4.74%、5.65%和5.89% 。 而中国、巴西、印度等国的抄袭率分别为10.8%、8%、10.99% 。 而韩国的比例从颜色上看和日本差不多 。 目前 , 韩国的学术造假正严重向头部集中 。 这种现象是韩国封建官僚的学术管理机制、民间盲目狂热的学术造神、大学与研究机构中严重的学阀作风、对待学术不端行为高高举起又轻轻放下的荒诞学术纪律共同造成的 。 除了韩国之外 , 从最少的德国抄袭率也有3.23%来看 , 近二十年来学术不端正在席卷整个世界 。 因揭露学术不端而闻名全球的“撤稿观察”网站共同创始人伊万•奥兰斯基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曾经表示:“我们统计的全球论文撤稿量已从2000年前的每年不足40篇 , 上升到2018年的约1400篇(该组织关注的期刊档次较高 , 所以数字偏小) , 其中约60%与学术不端有关 。 ” 两次论文失范的症结是被核心期刊论文数据库收录 世界大势如此 , 中国学术圈也难以独善其身 。 值得注意的是 , 和网友众口一词地讨伐不同 , 无论是大量刊发亲子作品的王松奇主编 , 还是“歌颂”导师夫妇的博导徐中民都显得相当委屈 。 对于该文 , 徐中民接受采访时称:“自然科学家需要情感注入 , 热议文章表面看起来有点问题 , 但实际潜伏得非常深刻 , 对目前地理学沉溺于科学的预测未来是很大的补充 。 ” 徐中民还说:“自然科学家需要情感注入 , 需要点文史哲的知识 , 万事视为水 , 有情才生春 。 自然科学没有情感的注入 , 就是冷冰冰的 。 ” 学术期刊不仅承担着广告、宣传学者研究成果的重任 , 而且还直接承担着科普的责任 。 科普不仅仅是介绍科学常识和辟谣 , 更重要的是介绍科学家的日常生活和学术生活、给青年科学家以指导、提供学术辩论的空间 。 去年末杨文医生被害后 , 知名学术杂志《柳叶刀》主编力挺中国医生 , 更在年末首次在官网以中文刊发了一封中国医生的家书 , 充满了人文关怀 , 体现的不正是科学家的情感吗?
《柳叶刀》刊发的这封家书以情动人 , 也是一种可贵的科普 。 但是这篇文章并没有出现在《柳叶刀》和SCI的学术论文数据库中 , 所以理所当然也没有争议 。 不过 , 《银行家》杂志设立专栏刊发书法和文学作品确实有越界之嫌 , 理解为一种宣传也未尝不可 。 中国企业家喜欢书法和文学 , 因此《银行家》刊登此类作品本身并不是完全不行 。 问题是这九十余篇文艺作品居然都算核心期刊发文 , 这才是问题 。 期刊主编本来首先是一个社会活动家 , 其次还是一个媒体人 , 最后才是一个学者 。 《Nature》和《Science》现在这么有名 , 首先就是两刊物的宣发工作做得好 , 比如今天本文上面所引的《Science》文章都难言有什么学术价值 , 但是它们都是科普 , 话题性都很不错 。 《Nature》和《Science》为了科普甚至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允许通过出广告费、免审稿就能以论文形式发表在两杂志广告版的学术杂志 。 这种行为无疑引发了很多目的不纯的人踊跃投稿 , 但是也促进了很多西方民科以此为契机走上了严肃科研的道路 , 也为很多大学提升了全球知名度(广告版主要是大学在买) , 并为杂志创造了利润 。 当然两大权威刊物并不算所有文章是正式学术文章(Article) 。 发表在广告版的论文虽然可以在纸质版见到 , 也可以通过官网下载 , 但是他们都不算正式学术文章(Article) , 也无法在数据库中找到 。 所以“夸导师”和“捧儿子”的相关论文之所以称之为失范 , 并不是因为它们出现在了学术期刊上 , 而是因为他们都被核心期刊论文数据库收录 , 将来相关人员评职称、定贡献都可以算成正式学术文章(Article)业绩 。 其中 , 算在王青石小朋友身上的核心期刊文章甚至比很多大学的教授还要多 , 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 这并非主编王松奇所说的“谁写的好 , 就发谁的” , 而是混淆概念、以权谋私 , 把非学术文章当学术文章收录 。 通常而言 , 英文学术界把文章按体裁分为若干类 , 最常见的有Article (正式学术论文)、Meeting (会议论文)、Abstract(学术报道)、Review(综述)、Letter (学术信件)等五种 , 其中只有Article(部分期刊还要加上Report)算是中文口语表达中的论文 。
英文论文有复杂的种类划分 但是论文的价值并不能简单的按体裁去划分 , 所以实践中这一标准相对灵活 。 即使是以Article的体裁写的文章 , 审稿不通过的但编辑又认为有一定价值的 , 征得作者同意可以放入Letter分类 。 相反 , Letter和Review形式的文章也有可能因为写得好 , 经过相反的流程放入Article分类 。 但放入Article分类就意味着 , 期刊承认它的学术地位 , 主编和编辑就要为其科学性负起应有的责任 。 中文论文虽然没有这么多的区分 , 为过往的论文重新梳理分类的任务也过于庞大 , 但一篇文章有没有放入数据库的必要 , 主编做得了主 , 也有责任为中文学术数据库把好门 。 以笔者的管窥之见 , 徐中民的“夸导师”一文有一定的学术部分 。 如果删除掉全部夸师娘和大部分夸导师的部分 , 以类似于英文的Review形式认真梳理院士导师的研究思想 , 在国内没有类似研究的情况下是可以放进核心期刊的 。 但是该文的姊妹篇《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II):理论框架与集成实践》事实上并没有这样去做 。 因此该文没有当学术文章发表的价值 , 只能发在期刊读者来信栏目供大家讨论 。 而王松奇的《父子集》栏目不仅没有学术价值 , 而且把国家的出版资源用于个人宣传 , 到底该负什么责任还得等待相关部门的处理 。 这两个典型事件不仅有共性的内容 , 还有很强的个性 , 都折射出当今学术出版组织的一些问题 。 “夸导师”一文直击学术审稿力量的不足 二战之后 , 新兴国家完成工业化的速度越来越快 。 与此相配套的是高等教育正在全球普及 , 渴望发出学术声音获得学术评价的青年人越来越多 。 很多国家、公司都把发表学术论文作为个人晋升的指标之一 , 每年写作出来的论文草稿越来越多 。 但在海量稿件涌现同时 , 审稿力量就显得十分不足 。 文章的审稿责任首先在编辑 , 目前一个中文普通学术期刊都有一个主编 , 不到十人的副主编(一般4-6人居多)和若干名编委(也许没有) 。 如果这些人都是全职 , 那么审稿力量应该说是很够的 。 但是国内外大部分学术期刊的现状是主编和大部分副主编往往都不是全职 , 而且全职的编委或者副主编不一定是学术圈中人 。 因此 , 实际上编辑起到的作用就是首先看一看这是不是熟人的文章 , 是就直接交审稿人;不是就按自己的了解看一看论文有没有明显破绽 , 没有破绽的也交审稿人 。 徐中民“夸导师”的文章很可能就是这样过的第一关 。 不过 , 接下来编辑还要统稿和排版 , 按理来说也能揪出“徐中民”们 。 遗憾的是学术期刊的编辑真的进行再次编辑的并不多 , 当然这是有历史传统的 。 著名的软件专家高德纳发明了标记式排版系统TEX , 人们用TEX包装出了一个宏包叫Latex 。 它降低了高质量排版门槛 , 很快风靡起来 。 于是 , 编辑只需要将最终的Latex集成进期刊中自动排版就行了 , 缺少了真正对文字的仔细再看一遍的机会 。
推荐阅读
- 【预付卡】剑指预付消费乱象 商务部将全面排查风险隐患
- 水滴筹■“扫楼”起冲突,水滴筹员工殴打轻松筹员工,被行拘12日!双方微博互怼揭开行业乱象
- 国务院港澳办@国务院港澳办发言人就香港特区立法会乱象答记者问
- 「王立」“嗦飚姐”事件领取乱象详情披露!鄂州市委书记上热搜
- 「主播」行业乱象亟待解决,别让直播变成“翻车现场”
- 『新加坡』Switch全球缺货出乱象!新加坡警方发声明防骗
- 清明祭祀,这些乱象需要重视
- 微整盛行医美行业存乱象:中间商提价 从业人员不专业
- 银盛支付再吃罚单!严监管下行业乱象难禁
- 泉州欣佳酒店垮塌暴露中国建筑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