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转一响”到新能源汽车,中国经历了什么?


|从“三转一响”到新能源汽车,中国经历了什么?
本文图片

很快 , 北方地区会迎来立冬后的第一场雪 。
冬季仿佛会冰封一切 , 但不包括一些繁忙的港口 。 我国北方有三大终年不冻港 , 维持着全年的贸易往来 , 大连港是其中一个 。
100年前 , 大连港在日本殖民下被开辟为自由港 , 贸易总额占全国第二 , 与上海南北呼应 。
与贸易顺差的繁荣表象形成对比的是进出口结构的严重失衡 , 大连港进口以棉织品、机器设备等工业制成品为主 , 出口的却是大豆、煤炭等农工业原料 , 半殖民地港口与现代文明的落差彰明较著 。
这种落差持续影响着中国 , 如何达成技术自主 , 在国际市场赢得更多话语权与主动权 , 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命题之一 。
|从“三转一响”到新能源汽车,中国经历了什么?
本文图片

如今 , 大连港已经成为中国整车物流的重要中转站 , 每年见证着数十万整车在这里转运 , 被送往全中国乃至全世界 。 今年 , 大连港出口转运的队伍里更是新增了像创新纯电动BMW iX3这样的新能源车型 。
从大豆到新能源汽车 , 两种工业逻辑 , 一道筚路蓝缕的奋斗轨迹 , 序章与此刻 , 皆在其中 。
出发
驾车通勤 , 或者出门呼叫网约车 , 已经成为全球通用的出行习惯 , 当代人可以说是“活在车轮上” 。 2019年 , 中国汽车产销连续11年蝉联全球第一 , 2020年上半年汽车保有量达2.7亿辆 。
很难想象 , 今天的汽车大国 , 直到上世纪50年代还未真正生产过轿车 。
新中国成立初期 , 与百废待兴的状态相比 , 轿车发展更大的掣肘来自于它的“私有”属性 。 彼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将中国与家庭轿车的命运隔开来 , 领导人用车清一色苏联进口 , 街上跑的零星几辆轿车也来自国外 , 还是由民族资本改造过的 。
生产热情不是没有过 。 在50年代末期“赶英超美”的热潮下 , 土造车的方法在全国流行开来 , 干劲很足 , 但效果一般 。
|从“三转一响”到新能源汽车,中国经历了什么?
本文图片

炼钢炼铁热潮
现在我们热衷于在国际博弈中讲“技术自主” , 这一痛点 , 中国人早在上个世纪土崩瓦解的土造车里就品尝过 。
转机出现在1987年 。 “中国汽车研讨会”举行后 , 一纸文件上报国务院 , 将发展轿车生产、提高汽车工业水平提上日程 。 1994年 , 中国政府公布《汽车工业产业政策》 , 私人轿车合法性得到认可 。 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吹 , 中国汽车工业就这么走起来了 。
这不是脑袋一拍就做的决定 , 而是经过漫长谨慎的探索 , 结合实际国情得出的结论 。
|从“三转一响”到新能源汽车,中国经历了什么?
本文图片

1978年 , 中国居民储蓄总额为210.6亿元 , 仅16年后 , 这个数字就达到21518.8亿元 。 老百姓手里有钱了 , 就会想着怎么花出去 。
从“三转一响”到彩电和冰箱 , 市场“顶流”始终与消费水平的升级同步 , 到了90年代 , 一种覆盖面更广、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成为“万元户”们急需被喂饱的需求 。
|从“三转一响”到新能源汽车,中国经历了什么?
本文图片

“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
远处的美国已成为车轮上的国家 , 隔壁日本也通过“人人有车”的构想走出二战阴霾 , 对彼时的中国来说 , 家庭轿车成为拉动私有消费、符合国家经济技术实力的理想产品 。
不止如此 , 生产一辆汽车 , 是一个覆盖研发、制造、销售、交通基建等领域的过程 , 更涉及力学、化工、机械、电子等技术细节 , 会产生带各个行业发展的飞轮效应 , 也能创造前所未有的就业机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