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倡导美育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主张美育) 。
教育是最直接的文化方式和行为 。它给人的成长以文化 , 或在人的修养中继承和发展文化 。
这是最本质的教育 , 也是最现实的文化 。
50多年来 ,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以其卓越的教育实践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刷新了当代教育史的视野 。他致力于教育和培养孩子 , 创办了影响深远的帕夫利什中学 , 著有《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全心全意献给孩子》、《如何培养真正的人》、《公民的诞生》等教育著作40余部 。他以毕生的教育经历 , “留下了自己永恒的足迹” , 为人类文化贡献了丰富而宝贵的教育智慧 。

苏霍姆林斯基倡导美育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文章插图
孩子们的智慧长在手指上 。
“孩子的智慧长在手指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 。他的作品多次饶有兴趣地描绘儿童的手 。可以说 , 他把“全人教育”的思想倾注到孩子身上 , 浓缩到一个点上 , 从“始于”开始 , 达到“入心”和行为 。
在《手与理性》一文中 , 霍梅林斯基首先描述了恩格斯对人类手的完美的赞美 , 说它“拥有拉斐尔的绘画、索瓦森的雕塑和帕格尼尼的音乐” 。他把自己的双手描述为意识的伟大耕耘者和理性的创造者 。他以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和文化自觉意识 , 认识到手在培养智力方面的作用 , 尤其是在儿童时期和青春期早期生理过程的蓬勃发展中 。这是教育科学中的一项重要研究 。当他谈到头脑迟钝的比德里克时 , 他在六年级时工作得漂亮而熟练 , 在积极思考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 在学习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他观察了140名学生的智力发展 , 发现许多学生没有做过任何复杂、细致、耐心的智力工作 。因此 , 在校办工厂里教学生做设计工作 , 从手到脑 , 从脑到手 , 将抽象的思维过程与手的细腻纯熟结合起来 。他高兴地喊道:手在思考 。他找到了培养学生身心成长的独特方法 。
训练孩子的手是“全方位”的 。孩子们手绘美丽的画作 , 弹奏优美的钢琴曲 , 捡拾受伤的小鸟放入鸟巢 , 每年种植橡树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 。Homelinski关注孩子手的“成长” 。他写了《一双黑手》 。孩子欧拉看到奶奶面团捏出来的鸽子那么软 , 毛茸茸的 , 白白的 , 而奶奶的手又黑又皱 。欧拉问了问题 , 奶奶回答:“如果我的手不黑 , 我就不会捏出白鸽 。”欧拉意识到了真相 , 向奶奶要了一把铲子挖地 。这些例子表明 , 孩子从手到心的转变是他们成长的需要 , 是完美人格创造的过程 。
正因如此 , 帕夫利什中学有着特殊的教育景观 , 知识科目与技能训练操作空有机结合 , 如电子与无线电室、生物与生物科学室、力学与机械化馆、气象观测站、绿色教师与教学工厂等 。他说 , 他们的学生已经能够制造汽车、滑板车和脱粒机 , 并拥有年轻的机械师、园丁、养蜂人和养兔人 。显然 , 学生通过动手劳动和操作 , 创造生活 , 发展自己 , 提高素养 。赫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思想 , 是指德、智、体、美、劳“渗透”并相互促进 。并做好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和谐 , 处理好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 , 从而表现自己 , 出类拔萃 , 使自己沿着创造性的、全面发展的道路快速成长 。
苏霍姆林斯基倡导美育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文章插图
阅读自然之书 。
苏姆林斯基认为 , 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是他们全面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标志 。他们不仅要在学校读知识和科学的书 , 还要走出校门去观察和了解风景 , 读自然的书 , 为学生的思想提供各种滋养 。
在一个温暖明媚的初秋中午 , 苏霍姆林斯基带领学生们在田间漫步 , 边走边看边聊 。眼前 , 艳丽的花朵在风中摇曳 , 燕子在蓝天下飞翔 , 小鱼在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游动 , 陡峭的悬崖露出了泥土的侧面 。孩子们饶有兴趣地看着黄色、红色和白色的土壤和沙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