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疑难问题 进一步学习和理解经方

我的书《读懂伤寒论》出版后,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 。同时,许多同仁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其中不乏学者对一些疑难问题的探讨,促使笔者进一步学习和理解经方 。
【讨论疑难问题 进一步学习和理解经方】2014年9月14日,笔者收到一条短信,质疑《伤寒论》第326条的解释:“表阴证可发汗解,里阴证可呕解,邪有直接出路”(《读懂伤寒论》第245页):“里阴证属太阴病,太阴病治法为‘当其温’,适用四代 。作者回答说:“呕吐用于内阳之证,而不适用于内阴之证 。"
回答之后,作者的思路是矛盾的 。他为什么要做矛盾的回答?经过反复思考,笔者认为,显然是因为自己对月子病的治疗原则还认识不清 。为此,笔者反复仔细研读钟的著作,反复揣摩胡锡树老师的相关论述 。同时,结合临床实践,重新认识太阴病的治疗原则 。我想汇报一下,和同事们分享如下 。
胡希枢对经方辨证论治本质的探讨
要了解太阴病的治疗原则,首先要了解经方辨证论治的精髓 。
胡喜树老师指出:“病体之所以有六经八纲的一般规律性反应,主要原因不是疾病的外在刺激,而是机体抗病的内在作用.屡治不愈的疾病,无非是身体抗病斗争胜利的结果 。但由于自然能力有限,虽然身体不断斗争,疾病无法解决,但身体与疾病斗争的形式也随时体现出来:中医所谓见证者,即身体欲借 。中医所谓的内证,是指机体通过排便或呕吐的机制,想通过消化管道来缓解疾病,但尚未缓解 。中医所谓的半表半里证,是指机体想通过呼吸、大小便、出汗等来缓解疾病的形象 。但尚未解除 。这仅限于身体的自然结构,是对抗疾病不可避免的固定方式 。因此,表、里、半表半里定义了所有疾病都不超过的病位反应 。如果机体功能亢进,就会有一种阳性证候反映在病位上;如果身体机能下降,就会有一种阴性的证候反映在病位上 。总之,疾病刺激身体,身体要与之抗争 。疾病百思不得其解,不断挣扎 。虽然病的种类不同,但是身体斗争的形式是一样的,所以有六经八纲的一般规律反应 。由于上述解释,中医辨证论治是适应机体抗病机制原因的疗法 。”(参见《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的第28页)
胡锡树先生的论述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经方辨证论治的本质是符合人体抗病机制的病因疗法 。人体出邪时,由于病位不同,出路也不同,所以治疗方法也不同:汗用在病表,吐用在病里,疗用在表里 。
治病处方是从病位的角度去祛邪 。当病位在内时,邪气有直接的出路,所以适合呕吐 。这条规则适用于李阳鸣病,而且每个人都已被说服 。那么,为什么建议太阴病有阴证不能用呕吐呢?为什么不相信太阴是用来吐槽的?原因有三:
第一,在月子病的治疗上,我们只注重“温之”,即,
二、对太阴病的概述不完全了解:《伤寒论》第二百七十三条:“太阴为病,有饱腹呕吐,不能进食,利己,腹痛;如果你这样做了,你的胸下就会有一个结 。”胡希舒注:“太阴病,即内阴之证,常表现为腹满、食不下、利己、腹痛等一系列症状 。所以任何疾病看到这一系列症状,都可以明确诊断为太阴病 。如果按照太阴病的治法来治,是不会错的 。太阴病的腹满属于虚满,注意不要误认为阳明病的实满 。如果失手落下,会引起胸下结的变化 。”胡老特别强调,这里的腹满不是阳明病的痞满,注意不要误认为阳明病的痞满 。
需要注意的是,太阴病的提纲有“饱腹呕吐”,这是一种内邪的虚寒证 。治疗方法是第277条:“利己不渴者,属太阴,故温则取四逆代”,即治疗原则为用温,即温中散寒 。内冷的邪气驱逐到哪里?这就是胡喜树老师提出的“所谓中医内证,即身体想通过排便或呕吐来缓解疾病,但尚未缓解时的形象”,即“温则温之”,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温中使正气旺盛,从下驱邪,或从上驱逐(呕吐) 。
第三,温药治疗太阴病有很多独创的方剂,如走马汤、三物备急丸等 。其中大部分是王叔和放在《伤寒论》的 。同时强调《金匮要略》是以六经为依据,《伤寒论》是以脏腑经络为依据,使后来的读者看不到温药治疗太阴病的方剂,这也是误认为太阴病不吐的重要原因之一 。
钟太阴病方证
仲景的书中有许多关于太阴病的论述和方证的记载,举例如下:
白桔梗散证
103010第141条:“如有寒而不热之胸痹者,可用三物小陷胸汤与白粉同服” 。
桔梗粉:桔梗、川贝母分三份,巴豆(去皮、煮黑、磨成脂肪)分一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