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操作系统之路

1)用户在微信发展早期对它的定位:聊天工具
2)本周引发最多讨论的问题:朋友圈和公众号的内容生态
3)微信的商业化探索 。2013 年腾讯年会,总裁刘炽平喊出了这个口号:微信商业化的元年到了
4)最后,微信有好几年没有动作,满世界都在说微信老了,于是才有今天的第四部分:小程序
每一款产品的诞生都有它的特定条件 。在分析微信的时候,我们不能轻易地说:“如果不是张小龙来做微信…”,或者 “如果微信团队之前没有做过 QQ 邮箱…”。这种推理是没有意义的,人没法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
微信的发展,与团队之前在 QQ 邮箱上的努力有非常大的关系 。QQ 邮箱所经历的尝试,成为了微信团队策略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宝贵的经验,加上张小龙自己对社交产品、聊天工具、生态的理解,才有了微信在短短几年中的崛起 。
我们先来简单回顾微信的早期定位:聊天工具 。
今天,大家每天用微信基本上还是用来聊天、发文字、发图片、发语音 。从版本发展来看,1.0 到 2.0,微信围绕聊天工具完善了基本功能 。2.0 之后的 2.1、2.2、2.5、3.0、3.5 全都在干一件事情:让大家加更多的好友 。

微信的操作系统之路

文章插图
 
当时还有很多别的聊天工具:阿里有来往,运营商有飞聊翼聊沃聊,360 有 “口信”,这些产品都完成了微信在 1.0 和 2.0 版本时期做的事情 。不同的是,微信在 2.1 – 3.5 版本中完成了关系链的奠定,树立了今日的护城河:用户关系链 。
4.0 版本,微信迎来了朋友圈和公众号,整个生态初具模型 。4.2 视频通话,4.5 实时对讲,这些是对聊天工具的简单补充 。
5.0 版本,微信加入了游戏中心、微信支付、表情商店 。这三件事情的目标都是赚钱 。5.4 版本微信开始支持全局搜索,6.1 版本微信红包诞生,6.5.2 版本小程序正式发布 。
在简单回顾后,我们进入第一部分,作为聊天工具的微信 。
作为聊天工具,微信是抄袭还是创新?
微信的操作系统之路

文章插图
 
这是一个很敏感话题,微信的 “按住说话” 参照的是 Talkbox,但基于用户通讯录建立社交连接,这点参照的是 Kik,这款 App 当时在美国两周时间席卷百万用户的时候,靠的就是通讯录的关系 。
在 PC 互联网时代,中国互联网产品是没有通讯录关系的 。邮箱都有通讯录功能,但中国人不爱用邮箱,更不爱给通讯录加备注,所以查找联系人的效率很低 。
移动互联网让用户的手机变成了电脑,手机通讯录第一次可以被软件平台抓取 。Kik 当时就靠抓取用户通讯录来进行病毒传播 。
但微信一开始不干这个事儿,它觉得可以用 QQ 账号来打通用户关系链 。它做一个手机软件,输入 QQ 账号就可以把所有好友都导进来(如果对方也有微信) 。很可惜,这个策略没有成功,最后,微信才参照 Kik 做了通讯录抓取 。
微信在推广 “按住说话” 上也经历了一些波折 。前几年大家走在路上看到一个人对着手机说话,说一句停一下,说一句停一下,会觉得非常奇怪 。这说明对讲机是一种需要被教育的使用习惯 。
更重要的是,这个功能当时还面临流量问题 。2011 年的流量很贵 。因此,当 Talkbox 等产品对声音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微信却大幅压缩了语音、图片的质量,因为微信一直信奉为用户节省流量的原则 。今天很多人对朋友圈的图片质量不满意,也跟微信的流量策略有关 。
今天大家都觉得移动化理所当然,但不要忘了在 2011 年的时候,电脑端才是大家的主战场,李彦宏还说过移动互联网只是互联网的延伸 。
如果微信也这么想,语音功能这种费流量的功能可能就没有了,但团队相信了技术进步会使得流量价格下降,才会 all in 在手机端 。
 
做不做 “消息已读”?团队也纠结了很久 。一把手、二把手两个人吵了三天三夜,直到今天看来这个策略还是很奇葩的:除了微信,其他像 iMessage、Whatsapp、QQ、钉钉、陌陌这些通讯工具全做有消息“已读” 状态(更正:目前QQ也没有,之前的“已读回执”功能只是内测并没有发布) 。
做不做 “地图定位”?这是很多用户的呼声 。记得当时有一个外企的朋友问我,微信能不能不要做地图定位功能,很多人会顾虑这个问题,家属查岗问你在哪里,发个定位给我,这时发过去就完蛋了(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