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操作系统之路( 五 )


作为一个系统,微信的法则是什么?在这里我要提出几个关于如何做生态级产品的观察 。
首先,再强大的个体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微信的发展周期看上去很清晰,其实也是边走边看的 。我有一个理论:不要从战略和技术出发做产品 。
 
国内某些巨头就经常干这种事,而且他们一旦用战略高度在做产品,那个产品八成是会完蛋的 。腾讯微博、阿里来往、百度度秘、百度O2O 都是这样 。
当一个企业喊着战略高度在做产品,一定是因为他已经恐慌了、着急了 。团队不会非常纯粹、有耐心地去做产品,他们会忽略掉产品的发展规律,老在想我已经投入这么多了,怎么还不多出来点用户 。他的耐心会变小,可能这款产品已经在路上了,非要拔苗助长,最后活生生把它搞死了 。
现在很多人在惋惜腾讯微博没有做起来 。这并不是腾讯微博的团队不优秀,或者他们不努力,而是被放在聚光灯下,他们很难成功,从这个角度来讲是这样的 。
微信今天也在聚光灯下,所有人都盯着他 。难得的是微信团队能应对这种过度的关注和自己的焦虑,之后自己还能够摸着石头过河,耐着性子不发布想不清楚的功能和特性 。
第二个方面,赋能 。淘宝当年就是给小商家赋能,集中流量 。百度则通过搜索能力给商家赋能,把用户流量送给商家 。
 
但问题是,很多企业天天喊“赋能”,心里到底有没有想着赋能?赋能不是说我想要你来,而是我想帮到你 。一旦平台具有了给予的心态,他更能够做好赋能工作,而流量就必然会来 。
但是能力都有边界,微信也有很多事情做不到 。比如企业聊天工具,我个人觉得钉钉其实做的还挺不错的,但反观腾讯,TIM、企业微信、企业号都没有做好 。因为某种程度上来讲,企业环境下员工和老板之间会有权利的不对等,但是微信一直秉承着一种用户平等的思维方式 。企业微信如果不迈过这关,它就无法跟钉钉 PK 。
问题是它叫企业微信,又不能在价值观上和产品哲学上和微信太不一样 。一旦两者发生冲突、违背用户习惯,用户会感到割裂的 。这种割裂多了之后,两款产品的相似性反而成为了负担,这是它的能力边界 。
这个世界上没有万能的团队和万能的产品经理 。
在我看来,微信团队最伟大的,是在做事的时候心里没有太多的杂念,因为没有这些杂念,所以使得最后真的有好处 。
就像佛教讲的因果循回:
你站得更高一点,想得更远一点,你会有更晚却更大的回报 。“慢就是快”,讲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
作者陆树燊,小鸿科技COO,微信创始团队成员,产品哲学研究者 。研究和实践方向:产业升级、产品场景化、传统文化活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