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通谷穴

足通谷穴的位置足通谷穴在足外侧跖区 , 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前方 , 赤白肉际处 。
足通谷穴位于足跗外侧 , 第五跖趾关节前下方凹陷处 。

足通谷穴

文章插图
足通谷的准确位置图
穴位在哪里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 , 在第五跖趾关节前下方凹陷处 , 赤白肉际处取穴 。
生理解剖有趾跖侧动、静脉;布有趾跖侧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 。
足通谷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短、长屈肌腱、小趾近节趾骨骨膜 。有趾底动、静脉 。分布着趾底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 。皮肤为足背和足底皮肤移行部位 , 皮厚 , 由足背外侧皮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的浅支重叠分布 。皮下筋膜内 , 足趾的浅静脉注入足背静脉网的外侧 , 并有纤维束连于皮肤和足筋膜 。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足底深筋膜 , 在小趾近节趾骨下方 , 经趾骨和趾长、短肌(腱)之间 , 该肌由胫后神经及其分支足底外侧神经支配 。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小趾近节趾骨底的跖侧面 。
布有趾底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并有趾底动、静脉通过 。
足通谷穴的作用附注:足太阳经所溜为“荥” 。
特异性:足通谷为五输穴之荥穴 , 五行属火 。
足通谷穴意义:膀胱经经气在此散热冷降 。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
运行规律:大部分水湿冷降归地后回流至阴穴 , 小部分吸热后上行天之天部 。
按摩功效作用:升清降浊、清热安神 , 清头明目、有泄热、安神、清头目等作用 。
足通谷穴

文章插图
主治疾病头痛项强 , 目眩 , 鼻出血 , 癫狂 。
足通谷主治头项、下肢等疾患 。如头痛、眩晕、鼻塞、鼻衄、舌肿、目赤、热病汗不出、颈项强痛、腰膝酸痛、癫狂、疝气 。疟疾等[1] 。
现代又多用足通谷治疗精神分裂症、神经性头痛等 。
足通谷主治头痛 , 目弦 , 项强 , 癫狂 , 鼻衄等 。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 , 哮喘 , 精神病 , 癫痫;
其它:颈椎病 , 慢性胃炎 , 功能性子宫出血 。
穴位配伍足通谷穴配大椎穴治项强 。
足通谷穴配上星穴、内庭穴 , 有清热凉血通窍的作用 , 主治鼻鼽衄 。
足通谷穴配章门穴、丰隆穴 , 有健脾胃 , 祛痰湿 , 安神志的作用 , 主治癫痫 , 精神分裂症 。
刺灸法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 , 热则补之 。
针刺法直刺0.3~0.5寸 , 局部胀痛 。
艾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足通谷穴解析Zú tōng gǔ
1、足通谷 。通 , 通道、通行也 。谷 , 肉之大会也 , 两山中间的空旷之处也 。该穴名意指膀光经经气在此冷降归地 。本穴物质一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寒湿水气 , 二为至阴穴上传于此的天部湿热水气 , 二气交会后的运行变化主要是散热缩合冷降 , 冷降之水循膀胱经回流至阴穴 , 故名 。
2、膀胱经荥穴 。荥 , 极小的水流也 。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 其变化主要为散热冷降 , 冷降的地部经水极为细小 , 故为膀胱经荥穴 。
3、本穴属水 。属水 , 指本穴气血表现出的五行属性 。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 其变化为散热冷降 , 表现出水的润下特征 , 故其属水 。
足通谷的意义足通谷为经穴名(Zútonggǔ BL66) 。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 。属足太阳膀胱经 。足通谷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荥穴 , 五行属水 。足即足部 , 通即通过 , 谷即山谷 , 此穴在足部本节前凹陷处 , 脉气由此通过 , 故名足通谷 。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身疼痛 , 善惊 , 互引鼻衄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头重目眩 。
【足通谷穴】《针灸大成》:肠癖 , ?疝 , 小肠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