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谷穴

漏谷穴位位置标准定位:漏谷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

漏谷穴

文章插图
漏谷穴的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正坐或仰卧位,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连线的中点稍下(0.5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取穴,漏谷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
解剖位置在胫骨后缘与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肢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内侧后方有胫神经 。
漏谷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头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 。血管、神经分布同三阴交 。(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 。分布着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皮肤由隐神经分布 。皮下组织内的脂肪组织增多,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伴行经过 。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小腿深筋膜,在小腿三头肌(腱)前方进入趾长屈肌和胫骨后肌 。在趾长屈肌的后方有径后动、静脉和胫神经并行经过,营养并支配以上诸肌 。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 。
皮肤→皮下组织→胫骺肌 。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分布;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的分支分布 。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为胫神经;并有大隐静脉及胫后动、静脉通过 。
漏谷穴的作用漏谷穴意义:脾经中的浊重物质在此沉降 。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及气态物中的脾土尘埃 。
运行规律:混浊的气态物由天部沉降至地部 。
漏谷穴

文章插图
功效作用沉降脾经阴浊 。
漏谷有健脾化湿、理气宣痹的作用 。
漏谷有健脾和胃,利尿除湿的作用 。
《备急千金要方》:“漏谷主久湿、痹不能行,主小便不利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湿痹不能久立”,以该穴有通阳助热、渗湿利尿作用,治肠鸣、逆气、痃癖、冷气在腹、膝痹等症 。
主治疾病漏谷穴主治腹胀,脘腹胀满,肠鸣切痛,腹胀腹鸣,急性肠胃炎,慢性肠胃炎,肠鸣音亢进,饮食不化,消化不良,疝气,腹痛,少腹疼痛,泄泻,赤白痢,腰膝厥冷,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下肢湿痹,足胫肿痛,细菌性痢疾,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癔病,脚气,丹毒,偏坠,腿膝厥冷,膝踝肿痛,肩胛部疼痛,下肢麻痹,精神病等 。
漏谷穴主治腹胀、肠鸣、腰膝厥冷、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 。
漏谷主治脾胃、肝肾、少腹等疾患:如脘腹胀满、肠鸣切痛、泄泻、赤白痢、饮食不化、小便不利、遗精、疝气、少腹疼痛、下肢湿痹、足胫肿痛等 。
现代又多用漏谷治疗消化不良、细菌性痢疾、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癔病、脚气等 。
漏谷主治腹胀腹鸣,消化不良,小便不利,丹毒,脚气,偏坠,腿膝厥冷等 。
漏谷穴主治腹痛,腹胀,肠鸣;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膝踝肿痛,脚气 。
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肠胃炎,肠鸣音亢进,消化不良;
运动系统疾病:肩胛部疼痛,下肢麻痹;
其它:尿路感染,精神病 。
穴位配伍漏谷穴配足三里穴治腹胀肠鸣 。
漏谷穴配曲泉穴,有活血祛瘀的作用,主治血瘕 。
漏谷穴配阴陵泉穴、三阴交穴,有温经通络除湿的作用,治下肢重病 。
漏谷穴配中极穴、太溪穴、三阴交穴,治遗尿 。
刺灸法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之 。
针刺法直刺1~1.5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小腿外侧 。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小腿外侧 。深刺时须防刺伤胫后动、静脉 。
艾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禁灸 。
按压漏谷穴疼痛漏谷穴疼痛说明人体脾胃虚弱,脾经出现问题,消化不良等,每天点按10分钟至疼痛消失 。
漏谷穴的解析1、漏谷 。漏,漏落也 。谷,五谷也、细小之物也 。该穴名意指脾经中的浊重物质在此沉降 。
本穴物质由三阴交穴传来,因脾经的湿热之气与肝经及肾经气血物质进行了交换,上行至本穴的气态物质则温度偏低,在本穴的变化是散热缩合冷降的变化,浊重的部分由天部沉降到地部,如细小的谷粒漏落之状,故名 。
2、足太阴络、太阴络 。本穴物质为三阴交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其气与脾经其它的气血物质相比温度较低,穴内气压亦较低,脾经其它部位的水湿之气向本穴汇聚并沉降地部,本穴有联络聚集脾经天部气血物质的作用,故为足太阴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