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井穴

肩井穴位位置标准定位:肩井穴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

肩井穴

文章插图
肩井穴的准确位置图
肩井穴位于肩胛区,第七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正坐取穴 。所属经络: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 。
取穴方法坐位 。先确定大椎穴与肩峰最高点(肩部最高骨)的位置,再取两者连线的中点,在两筋之间,按压有明显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
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俯伏或者俯卧的姿势,肩井穴位于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
肩井穴位于肩上,当大椎穴与肩峰间连线之中点处 。或以手并拢,食指靠颈,中指尖到达处是穴 。
肩井穴位于肩胛区,第七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 。正坐取穴 。
穴位解剖【肩井穴】肩井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筋膜、斜方肌、肩胛提肌、上后锯肌 。有颈横动、静脉 。分布着锁骨上神经后支及副神经 。皮肤由第4、5、6颈神经后支重叠分布 。肩胛提肌,位于颈椎横突和肩胛骨内侧角与脊柱缘上部之间,由肩胛脊神经支配 。上后锯肌在前肌的深面稍下方,由第6、7颈椎和第1、2胸椎棘突第2~5肋角的外面,该肌由第一至第四胸神经后支支配 。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斜方肌筋膜及其下方斜方肌,在颈横动脉的内侧,深进肩胛提肌、上后锯肌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肩胛提肌 。
布有锁骨上神经后支,副神经;并有颈横动、静脉通过 。
肩井穴的作用肩井穴意义:胆经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地部 。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及地部经水 。
运行规律:天部之气化雨冷降,地部经水一是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体内,二是渗入穴内的脾土之中,三是溢流穴外 。
肩井穴

文章插图
肩井穴功效:疏导水液 。肩井穴有通经活络、豁痰开窍、祛风清热、活络消肿的作用 。
主治病症肩井穴主治项背、胎产、神志等疾病:如肩背疼痛、手臂不举、颈项强、腰髋痛、中风痰涌、咳嗽气逆、眩晕、瘰疬、难产、乳痈、胎衣不下、产后乳汁不下等 。
现代又多用肩井穴治疗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乳腺增生、颈淋巴结结核、中风偏瘫等 。
肩井穴主治项强,肩背痛,手臂不举,中风偏瘫,滞产,产后血晕,乳痈,瘰疬;以及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
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脑卒中;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副神经麻痹;
妇产科系统疾病: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
运动系统疾病:落枕,颈项肌痉挛,肩背痛,中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 。
穴位配伍肩井穴配足三里穴、阳陵泉穴治脚气酸痛;治疗乳腺炎特效穴 。
肩井穴配肩髃穴、天宗穴,有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肩背痹痛 。
肩井穴配乳根穴、少泽穴,有消炎通乳止痛的作用,主治乳汁不足,乳痈 。
肩井穴配合谷穴,三阴交穴,有活血利气催胎的作用,主治难产 。
刺灸法治法:寒则通之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
针刺方法一般直刺0.3~0.5寸,下为肺尖禁深刺 。
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 。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 。深部正当肺尖,慎不可深刺,以防刺伤肺尖造成气胸 。
艾灸方法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
肩井穴解析肩井为经穴名(Jiānjǐng GB21) 。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 。原称肩解,《针灸甲乙经》始名肩井 。别名膊井、肩解 。属足少阳胆经 。肩井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阳维脉的交会穴 。肩即肩部,井即水井,此穴在肩上,局部凹陷如井,故名肩井 。
肩井穴意义肩井 。肩,指穴在肩部也 。井,地部孔隙也 。肩井名意指胆经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地部 。本穴物质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故名肩井 。
肩解 。肩,指穴在肩部 。解,散也 。肩解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散解分流 。本穴物质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一是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二是未能流入地之地部的经水循地之表部溢流胆经之外,经水在此如同散解一般,故名肩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