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道穴位位置标准定位:陶道穴在背部脊柱区 , 当后正中线上 , 第1胸椎棘下凹陷中 。
文章插图
陶道穴的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俯伏或俯卧取穴 , 陶道穴位于背部脊柱区第一、二胸椎棘突之间 。
穴位解剖陶道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 。浅层主要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 。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 , 第一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一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 。
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一肋间动脉后支 。
陶道穴的作用陶道穴意义:督脉阳气散热后在此化为温热之气 。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
运行规律:循督脉上传大椎穴 。
文章插图
陶道穴功效:补益肺气 , 陶道穴有解表清热、安神定志、解表清热、截虐宁神等功用 。
主治病症陶道穴主要用于外感及心神等疾患:如头项强痛、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胸痛、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及骨蒸潮热、盗汗、肺结核、脊强汗不出、疟疾等 。
陶道穴主治发热 , 疟疾 , 头痛 , 项背强痛;以及癫痫 , 精神分裂症等 。
脊项强急 , 头痛 , 热病 , 颈肩部肌肉痉挛 , 疟疾 , 感冒 , 癔病 , 颈椎病 。
穴位配伍陶道穴配丰隆穴、水沟穴、神门穴、心俞穴治癫痫;
陶道穴配大椎穴、间使穴、后溪穴治疟疾;
陶道穴配合谷穴、曲池穴、风池穴治外感病;
陶道穴配肾俞穴、腰阳关穴、委中穴治胸背痛 。
陶道穴配合谷穴、风池穴治外感发热 。
陶道穴配腰奇穴、人中穴、内关穴、丰隆治癫痫 。
陶道穴配大椎穴、阴郄穴治虚热 。
陶道穴配神堂穴、风池穴 , 有祛风散寒的作用 , 主治洒淅寒热 , 颈项强痛 , 头昏头痛 。
陶道穴配肺俞穴 , 有清热宣肺的作用 , 主治咳嗽喘疾 。
刺灸法治法:寒则补之灸之 , 热则泻针出气 。
针刺方法一般微向上斜刺0.5~1.0寸 。
艾灸方法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
陶道穴解析陶道为经穴名( Táodào GV13) 。出《针灸甲乙经》 。属督脉 。陶道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 。古时以两丘相重累曰陶 , 颈七胸一两椎棘突较大 , 是督脉脉气通往神明之府的通道 , 故名陶道 。
陶道 。陶 , 金玉之属也 , 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肺金之性的温热之气 。道 , 通行的道路也 。该穴名意指督脉阳气散热后在此化为温热之气 。本穴物质为身柱穴传来的强劲阳气 , 至本穴后 , 虽散热化为温热之性 , 但仍循督脉道路向上而行 , 故名 。
督脉足太阳之会 。本穴物质不光为督脉身柱穴传来的强劲阳气 , 亦有膀胱经外散而至的寒湿之气 , 故为督脉膀胱经之会 。
现代研究电针家兔“陶道”穴组 , 可使白细胞总数著增 , 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加强 , 抗体效价升高 。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督脉、足太阳之会 。
【陶道穴】《类经图翼》:一传此穴善退骨蒸之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