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贞穴位位置标准定位:肩贞穴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指寸) 。
肩贞穴位于肩部后下方,当腋后纹头直上1寸处;垂臂合腋取穴《针灸甲乙经》 。
文章插图
肩贞穴的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肩贞穴位于肩胛区,肩关节后下方,腋后纹头直上1寸 。垂臂合腋取穴 。
正坐垂肩,上臂内收,当腋后皱襞尽端直上1寸,三角肌后缘处取穴 。
解剖位置在肩关节后下方,肩胛骨外侧缘,三角肌后缘,下层是大圆肌;有旋肩胛动、静脉;布有腋神经分支,最深部上方为桡神经 。
肩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筋膜、三角肌、肱三头肌、大圆肌、背阔肌 。有旋肩胛动、静脉 。分布着腋神经分支,深部上方为桡神经 。皮肤由腋神经的下支臂上外侧皮神经分布 。皮下组织致密,富有脂肪 。针由皮肤、皮下组织在三角肌的后部,穿该肌表面深筋膜入肌质内 。以后,针可依序入桡神经肌支支配的肱三头肌长头,肩胛下神经支配的大圆肌和胸背神经支配的背阔肌(腱),可深达腋腔 。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后缘→肱三头肌长头→大圆肌→背阔肌腱 。
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长头→大圆肌 。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2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即肋间臂神经分布;深层有腋神经、桡神经和旋肱后动脉的分支分布 。
布有腋神经分支,深部上方为桡神经;并有旋肩胛动、静脉通过 。
肩贞穴的作用肩贞穴意义:小肠经气血由此上行阳气所在的天部层次 。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温 。
运行规律:分散于肩之各部 。
文章插图
功效作用散化小肠之热 。
肩贞穴有清头聪耳,通经活络的作用 。
肩贞穴有通经、活血、散结作用 。
肩贞穴有舒筋利节作用,其所治为寒热风痹、肩中热痛、手足麻木、筋挛、肩臂不举、伤寒颔肿,凡不利于操作者,取此穴俾复其干事之能也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有:“治风痹、手臂不举、肩中热痛 。”针之可以驱邪气,扶正气,使疾去,肩部得以端正 。
肩贞穴居于肩胛区肩关节后下方,故多用于治疗肩部疾患 。
主治疾病肩贞穴主治肩胛痛,手臂麻痛,二肢不举,缺盆中痛,伤寒,寒热,耳聋,耳鸣,颌肿,瘰疬,肩胛疼痛,肩关节周围炎,腋汗,手臂不举,上肢麻木,齿痛,牙痛,颔肿,头痛,肩臂痛麻,上肢瘫痪,脑血管病后遗症,颈淋巴结结核等 。
肩贞穴主治肩胛痛、手臂麻痛、二肢不举、缺盆中痛 。
肩贞穴主要用于外感热病,耳疾及局部疾患等:如伤寒、寒热、耳聋、耳鸣、颌肿、瘰疬、肩胛疼痛、肩关节周围炎及腋汗等 。
肩贞穴主治肩胛疼痛,手臂不举,上肢麻木,耳鸣,齿痛,瘰疬,以及肩关节周围炎等 。
肩贞穴主治耳鸣,耳聋,牙痛,颔肿,头痛;肩胛痛,缺盆中痛,肩臂痛麻、不能举,上肢瘫痪;瘰疬 。
五官科系统疾病:耳鸣,耳聋;
其它:肩关节周围炎,脑血管病后遗症,颈淋巴结结核,头痛等 。
穴位配合肩贞穴配肩髃穴、肩髎穴治疗肩周炎 。
肩贞穴配肩髎穴、曲池穴、肩井穴、手三里穴、合谷穴治疗上肢不遂 。
【肩贞穴】肩贞穴配完骨穴治耳聋、耳鸣 。
肩贞穴配肩髃穴、肩髎穴治肩周炎 。
肩贞穴配天宗穴、肩外俞穴治肩痛 。
肩贞穴配肩髃穴、肩髎穴、天宗穴、巨骨穴,治肩凝症 。
肩贞穴配肩髃穴,有舒筋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肩臂疼痛,上肢瘫痪 。
肩贞穴配天井穴,有消结散瘀的作用,主治淋巴结炎 。
肩贞穴配完骨穴,有聪耳通窍的作用,主治耳鸣 。
肩贞穴配曲池穴、手三里穴、外关穴、合谷穴,治上肢麻痹 。
刺灸法治法: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
针刺方法向外斜刺1~1.5寸,或向前腋缝方向透刺[7] 。肩部及肩胛部有酸胀感,或可有麻电感向肩及指端传导[7] 。
注意:针刺时,切不可偏向内侧,以免损伤胸侧壁,造成气胸[7] 。
艾灸方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
肩贞穴解析肩,穴所在部位肩部也 。贞,古指贞卜问卦之意 。该穴名意指小肠经气血由此上行阳气所在的天部层次 。本穴物质为小海穴蒸散上行的天部之气,上行到本穴后此气冷缩而量少势弱,气血物质的火热之性对天部层次气血的影响作用不确定,如需问卜一般,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