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

目前,南安市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8类79项,其中国家级保护名录2项,省级保护名录9项,泉州级保护名录34项;共有代表性传承人32人,其中省级传承人2人、泉州市级传承人26人;建有英都拔拔灯、蛇脱壳古阵法、南音、高甲戏、木偶雕刻等5个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 。
南安非遗传统技艺共有27项,国家级1个,泉州市级4个,南安市级22个 。
国家级: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南安蔡氏古民居营造技艺)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不仅规模宏大为闽南罕见,单体设计和施工亦为闽南上乘 。闽南“皇宫起”大厝是我国古民居建筑的奇葩 。历经几百年发展臻于成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皇宫起”大厝有一整套营造法则和建筑技艺,数百年来由各类工匠口传身授,代代传承,工艺十分成熟 。近20年来由于时代发展,“皇宫起”的大厝建筑模式逐渐淘汰,建筑技艺濒临消亡 。
泉州市级:泉州佛像雕塑技艺(天竺国佛雕)
天竺国佛雕是百年老字号的佛雕名铺,“天竺国”塑造的佛像灵动生姿、风格别具,历代传人所塑的佛像遍及泉州、漳州、厦门、潮州、香港、台湾等地区,以及东南亚的菲律宾、新加坡和印度等古寺名刹,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
天竺国佛雕制作分为木雕、脱胎佛像两种 。其雕刻的佛像传神,造诣上下功夫,在艺术的内在美、形式美上做文章,所塑佛像形神兼备,漆线雕饰精美、线条流畅 。天竺国技艺历史悠久,存世佛像较多,对闽南文化的传播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
【南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泉州市级:泉州佛像雕塑技艺(南安神像木雕)
神像木雕工艺做工精细,涉及面广,综合了人物、动物的雕刻技艺,立体镂空雕刻手法 。神像的大小根据宫庙供奉和民宅厅堂供奉不同场合而异 。宫庙供奉的神像较大,最大的高达二米 。这样大规模的木雕神像并非整体一块木料雕成,而是采用类似雕刻木偶的手法分部件雕刻组合而成,这种雕刻手法称为“五镂”,为全国独一无二 。
泉州市级:泉州锡雕技艺(南安)
锡雕工艺在泉州一带曾盛极一时 。相传闽南地区有风俗,女儿出嫁时要送锡灯、锡壶做嫁妆,寓意添丁进财、惜福 。
南安洪濑的锡雕制作工艺较为复杂繁琐,要经过熔锡、倒模、倒板、裁剪、锻打、整形、拼接、焊接、打磨、抛光等十道工序,从设计到成型,一件锡雕作品要花一个多月才能完成 。
泉州市级:泉州小吃制作技艺(酸菜面)
酸菜面,是以酸菜作为主要配料烹煮而成传统面食,是中华饮食文化中一朵引人注目的奇葩,因其独树一帜饮食特点,成为一道舌尖上的美食,现在洪濑及周边县、市、区都十分盛行 。
老马酸菜面是南安市的美食小吃之一,味道咸酸,口感脆嫩,开胃提神,醒酒去腻、增进食欲、帮助消化,还可促进人体对铁元素的吸收 。其不但有食疗研究价值,还具有美食文化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
南安市级:纸扎
纸扎在民间又称糊纸、扎纸、扎纸马、扎罩子等,是依附“做功德”而存在的,最初起源于丧俗,它是将扎制、贴糊、剪纸、泥塑、彩绘等技艺融为一体的民间艺术,是为满足民众祭祀信仰心理及精神需要的一种形式 。新中国成立以后,“做功德”中断了五十多年,许多老艺人已经亡故,现在从艺人员大都无法完全传承上一辈手艺 。
南安市级:蓬华芥菜腌制技艺
蓬华芥菜腌制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一种传统加工方法,特别是经过精制而成“盍缸菜”,能保存好几年甚至几十年,其味道、质地保持不变,同时还有药用营养价值,成为一种地地道道的土特产而受人们喜爱 。
南安市级:金淘草席纺织技艺
草席是传统的床上用品 。金淘镇农民种植席草、编织草席的历史悠久,有文字可查也有500多年,而且产量很多,颇具规模,是福建省草席的主要生产基地 。金淘草席的编织技艺,是传统草席手工技艺的典型代表 。
南安市级:振兴绣庄
刺绣是由原来民间巧妇私家“女红”发展而成的工艺 。振兴绣庄以“金聪绣”为其特长,此外有绒线绣、贴绣、重针绣等,最近还引进了机绣、电脑绣等先进技术 。绣品色彩鲜艳娇美、光彩夺目、富丽堂皇,多采用吉祥喜庆的图案,如八仙、飞天、三十六官将和花卉、龙凤麒麟等 。
南安市级:剪瓷雕
剪瓷雕是在泥灰雕的基础上,外表贴上经过剪切的瓷片、玻璃片(包括蓝色、棕色的啤酒瓶,镀水银的反光镜片等),使作品色彩更加鲜艳,光彩夺目 。雕塑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鱼虫花鸟,龙虎狮子、麒麟、戏曲故事人物等,这类作品大多用来装饰屋脊等屋面装饰,使建筑物辉煌、华丽、壮观,被寺庙宫观祠堂广泛采用,也被应用于仿古建筑的民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