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 三 )


随着社会的进步,竹编产品的销路不好,竹编工艺发展前景堪忧 。
南安市级:南音琵琶制作技艺
南音琵琶是演奏南音的主要乐器之一,在乐队中起着指挥作用 。南音琵琶制作师傅往往既会南音,又会木作 。只有精通音律才能更好地了解乐器发音的原理和细节,石井锦塘村李进杰就是此道中人 。
南音琵琶属于曲项琵琶的一种,构造与民族乐队中使用的竖弹琵琶有较大差异,基本保留了“四弦四象、双开凤眼、颈窄腹扁、山口高”的唐代遗制 。现在制作的琵琶为四象十徽,结构分为琵琶头、琵琶桶、桐面、复手和琴线几个部分 。
南安市级:木偶雕刻技艺(康美)和木偶头雕刻技艺(傅明筑)
早在宋代,福建就已有布袋木偶及杖头木偶,木偶雕刻伴随着木偶戏艺术的发展而日渐兴起 。明清时期,泉州傀儡戏班社林立,且已形成科班传习制度,甚至出现了专门制作木偶头像、服饰盔帽、砌末道具的专业作坊 。南安木偶雕刻制作工艺十分精良,着色稳重不艳,保留唐宋的绘画风格,人物性格鲜明,夸张合理,并有地方特色 。
康美镇木偶雕刻技艺,以傅明筑、苏清良为代表,在当地乃至台湾等东南亚地区颇有盛名 。
南安市级:堆剪(诗山)
在闽南宫庙、祠堂、古大厝,常见其雕龙画凤、燕尾脊、神仙故事雕塑图等建筑风格独具一格,分外引人注目 。这些古建筑上的点缀和美化,离不开古老传统的堆剪技艺 。
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中的堆剪、堆塑装饰方法,均是充分利用瓷器及其烧制原理制作而成的 。这是一种结合灰塑和陶瓷的特殊装饰物,是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重要一环,在闽南地区十分常见 。堆剪传统技艺通常包括白描、打底、按模、粘瓷等制作过程 。
南安市级:石亭绿茶制作技艺
南安石亭绿茶,创制于晋代,至今一千六百多年,为福建省目前有史可考最早的茶种 。原产于福建省南安市丰州镇桃源村莲花石亭寺,茶以亭名 。历来为世界闽南文化圈、中国海上茶瓷之路的重要茶种 。道光皇帝御赐为“上品莲花”,于今亦被农业部定为历史名茶 。
石亭绿茶,属炒青绿茶 。又名莲花峰茶 。采制早,登市早,故有“不老亭首春名茶”之说 。主要的工艺有轻萎凋、杀青、初揉、复炒、复揉、煇炒、足干等八道精湛繁复的工艺工序 。
南安市级:挽面
挽面是一种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习俗,是用棉线拔除脸上汗毛的传统原生态美容技法 。在闽南,也是古老成人礼重要的构成之一,无论男女都要在婚前一天进行挽面,具有辟邪、去晦、净身等民俗传统意义,同时更是古老的美容方法 。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在明朝时期更为复兴,其依据是潮剧《苏六娘》中有这样的剧情,“杨家乳娘对苏六娘说:修容择在寅时,簪花择在卯时 。”这里的修容便是“挽面”,一直延续至今,其历史意义厚重深远 。
挽面这一传统技艺受现代多元化冲击,目前掌握此技艺大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传统技艺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技艺传承濒临危机 。
南安市级:砖雕(罗东)
砖雕,是闽南古建筑中的一种工艺 。明王世懋《闽部疏》,记载汇编卷二百七页中记载泉州古建筑的装潢颇为讲究,有木雕、石雕、砖雕、灰雕、漆雕等各种工艺 。在泉州,闽南红砖建筑随处可见,如:官桥蔡氏古民居,晋江五店市,省新林路厝 。这些建筑砖雕的结构、美感、文雅、大派、独特的艺术深得人们喜爱 。
砖雕的基本建筑过程包括:采用了闽南大地的红泥土为材质,经过制作者精心研究,从选料、泥浆磨砺、砖块制作、入窖、圈窖、点火、观火、到成熟出窖,几十道工序一道不差,才能烧出优质成品 。砖雕的体现有平雕、立体雕、字雕、砌雕等 。
举报/反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