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有道理吗三伏是如何推算的呢
我北方人,在我们这里,四季分明,从小就有一个感受,那就是到了三九天,天真冷,冰冻三尺,到了夏天的三伏天,那是真热,热的人受不了,平时的年份,一般最热的时候也就持续几天时间,但是2018年的夏季,尤其炎热,而且持续时间太长,大概有二十多天,每天的气温能达到三十五六度,一动不动,身上滋滋冒汗。
文章插图
也许大家被这酷热的天气给热怕了,当年的空调都卖脱销了,幸好,接下来的年份,没有再出现那样的极端天气,那可真是真正的三伏天啊,那么有人就会问,虽然知道三伏是一年最热的时候,虽不绝对,也差不了多少,那么,究竟这个三伏是如何推算的呢?三伏的时候,大家又有什么风俗习惯呢?本篇文章就来和大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三伏顾名思义,是分为三个阶段的,分别为初伏、中伏和末伏。这个伏是伏藏的意思,就是潜伏,没出来,是什么潜伏起来了呢?是阴气被阳气逼的,出不来,而伏藏起来了。大家看到这里,可能有些蒙了,怎么还提起阴气阳气来了,我先解释一下什么是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里的一个概念,它是一个矛盾的两方面,我猜测,这个概念估计是古人从太阳光照在物体上产生了影子,从这里提炼出来的概念。
文章插图
太阳光照到的地方,非常明亮,这就是阳,照不到的地方,很暗淡,这就是阴,本来是明亮的那个地方,随着太阳移动,它可能会变得阴暗,本来是阴暗的那一部分,随着太阳的移动,它可能会变得明亮,这个现象就使古人提炼出一个阴阳的概念。他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并且可以互相转化,没有阴就没有阳,阴和阳也可随时互相变为对方。其实万事万物都包括阴阳的属性,比如,有高兴的就有难过的,有胖的就有瘦的,有冷就有热等等,几乎在任何事物中都能找到阴阳的属性。你看冬天,气温很低,这就是阴,夏天,气温很高,这就是阳,一年四季不断循环变化,太阳在地球南北回归线来回移动,当夏至这天,太阳到达北回归线,然后太阳就会往南回归线方向移动了。这样,北半球的地表,尤其是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到了夏至这天,热量就不再继续增加了,而走下坡路了。
文章插图
热量减少,就相当于阳气要下降了,阴气要开始上升了,但是因为地表吸收、存储了太阳的许多热量的缘故,气温的下降要比太阳的移动具有滞后性。所以,阳气还要接着统治一段时间,也就是阴气不能显露出来,伏藏在阳气之下。因此,夏至这天不是最热的,而是之后的三伏天最热,就是这个道理,阴气伏藏的天气,也是一年最热的天气。三伏天气,具体如何计算?那么,我们知道了夏至之后的一段时间最热,是三伏天气,那么,具体如何计算呢?我们还要了解一下农历。我国古代的时候,使用的是农历,相传农历从殷商时期就开始使用了,它是中原地区汉民族根据地域本身的特点总结出来的一套历法,这套历法有个奇特的地方就是用干支表示时间。
文章插图
什么是干支呢?干是指天干,一共用十个字表示,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天干和地支互相组合,甲和子组合成甲子,然后是乙丑,依此类推,一共能组合成六十组组合,是一个循环,一个循环结束之后,再重新循环一次,这样,一年当中每一个日子都对应一个干支组合。
文章插图
例如,和三伏关系最密切的夏至这天,就是太阳照射北回归线的这天。那么,农历的一年是354天,而阳历的一年是365.24天,这个差额如何弥补?古人采用置闰法,每当这个差值积累多了,就采用增加一个月的办法,把差额补平,这个增加的月叫闰月,所以这样,农历和阳历就完美结合了起来。那么,我们明白了二十四节气的夏至,又知道了每一个日子都有一个干支来表示,我们就可以回过头来看三伏的定义了。我国农历的立法以夏至这天为标记,从夏至之后数天干是庚打头的日子,每十天就会遇到一个庚日,当数到了第三个庚日的时候,这就是初伏,数到第四个庚日,这就是中伏,然后找立秋这天,立秋以后头一个庚日就是三伏的开头,所以,整个三伏天不一定是三十天,也有可能是四十天。人们因为无法把夏至日以后第三个庚日的日期固定,所以,为了使立法能够动态调整,就没有限制死二伏的时间长短,这样就使每年的三伏日期不至于相差太多,这也实现了节气和干支纪日的对立统一。
文章插图
那么,古人为何会选择庚日作为三伏的开头呢?这里面有什么说法呢?还真有说法,我们古代人有一套朴素的自然观,他们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五种基本元素组成的,分别是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相生相克,五行相生分别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分别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人们把十天干也安上了五行属性,分别为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人们又把一年四季赋予五行的属性,但是一年是四季,五行是五种属性,人们就把春天定义为木,夏天定义为火,秋天定义为金,冬天定义为水,土则贯穿于四季的末尾。这样,四季和五行就统一起来了。那么,冬水生春木,春木生夏火,秋金生冬水,但是夏火却克秋金,而天干里面庚辛属金,所以,字面上理解就是,秋天这庚金惧怕夏天的夏火相克,不敢出来,就伏藏起来了,所以,才选择靠近立秋前后的庚日开头,定为三伏天。
文章插图
那么,到了三伏天,酷热难耐,中国民间都有哪些习俗呢?中国人是很讲究进补的,意思是天气太冷或太热,人体应对自然条件的很大改变,必然要付出很大代价来调整,因此需要大家用食物进行滋补,以达到应对天气变化的作用。所以,我们小时候就经常听见什么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其实大家这样吃,是有很深的道理的。首先,头伏吃饺子,因为头伏,人们刚刚收完了麦子,新收的麦子经历了一个多月的晾晒,已经可以磨成面粉供人们食用了,而且,人们刚刚经历辛苦的劳动,也是十分需要营养补充一下身体,这个时候,气温刚刚热起来,还没到最热,人们还是有些食欲的,能吃下点荤腥的东西,所以人们选择在头伏吃顿饺子,大家解解馋。其次,二伏吃面,到了二伏的时候,天气更加闷热了,人们经常汗流浃背,食欲也减低了,这个时候,吃点面条,尤其是凉水泡过的面条,清爽可口,更能激起人们的食欲,还能够补充一下人们因为天气太热而耗费的体能,强身健体。【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有道理吗三伏是如何推算的呢】
文章插图
最后,三伏吃烙饼和鸡蛋。这是因为三伏是立秋之后了,天气中午很热,但是早晚很凉爽,这个时候,天气又马上要转凉了,人们需要积累能量来应对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季,这个时候需要补充一些蛋白质等,积累一下脂肪,准备过冬。鸡蛋是优质的蛋白质,十分有营养,烙饼既有碳水化合物,又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这些都是对人体十分有益的食物,尤其,人们一般还要从事秋收等繁重的体力劳动,更需要吃点烙饼这种非常顶饿的食物,才能干动农活。正是以上这些原因,使人们选择在头伏、中伏和末伏的首日,吃这些食物来提醒自己也是纪念一下这个特殊日子,既加强了自身的营养,使自己健康,少生病,又使生活更有情趣,更有干劲儿。这也是我国先民积极向上的,能够在生活中寻找乐趣的表现,希望我们当代的年轻人也能够多掌握些民俗、习惯,传承中华文化,从我做起!
推荐阅读
- 萝卜做饺子馅时,到底要不要焯水?很多人都不清楚,吃完告诉家人
- 早餐的新吃法,“透明饺子”简单好学,孩子看了都超级爱吃!
- 春天,此菜正当季,2块钱一斤,包饺子鲜嫩多汁,比韭菜荠菜馅香!
- 第一次用它来包饺子,超乎想象的好吃,皮薄大馅,个顶个的鲜
- 春天用这三种食材做饺子馅,鲜美汁多味道超赞,蒸饺煎饺都很好吃
- 知道玉米面饺子粉这样做后,早餐再也不想出去买了
- 饺子馅要放三种调料,少一种都不香,吃我做的饺子都是赞不绝口
- 春天到处都有的野菜,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吃,剁成馅包饺子特香
- 饭店大厨说漏嘴的秘密,红油干拌饺子这样做才好吃
- 春天吃饺子,韭菜荠菜靠边站,用这菜做馅,一年之中现在最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