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斧为斧,大斧为钺——从工具到“权杖”,钺的演变史

王后墓中的“巨斧”在中国古代史中,后一般为天子正妻,为后宫之主,更为天下女子的表率,所谓母仪天下是也。这样的女性大多出身世家,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难以挑剔的性情和雍容端庄的仪态。不过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有这样的解释:“后,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以告四方,发号者,君后也。”意思是“后”原本和“君”一样,都是负责发号实力的首领角色,而且在甲骨文的卜辞中,“后”还经常被用来代指氏族中的女性首领。(顺带一提,这个后和后来的后是不一样的,后来的后繁体为“後”,而作为王后的后,在古代也写作“后”)说起这样的王后角色,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妇好既是政治家,又是军事家,还是大祭司,特别为武丁所重视和喜爱。她去世后,武丁极为悲痛,为她举办了一场隆重的葬礼。
小斧为斧,大斧为钺——从工具到“权杖”,钺的演变史
文章插图
小斧为斧,大斧为钺——从工具到“权杖”,钺的演变史
文章插图
妇好钺1976年,妇好墓被考古学家发现,这座墓葬保存完好,共出土随葬物品1928件,精品无数,其中就有至今发现的最早的中国青铜钺,一件上饰有饕餮纹,重9公斤;一件饰双身龙纹,重8.5公斤,两件均铸“妇好”铭文。跟普通的青铜斧相比,这两件铜钺堪称巨斧。那么什么是钺?钺是用来干嘛的?
小斧为斧,大斧为钺——从工具到“权杖”,钺的演变史
文章插图
从石斧到石钺远古时代,人们开始尝试制造简单的石器,比如尸矛、石斧。那时候,古人类常常将从河床上拣来的砾石敲打一番,做出些个头大、刃口厚的粗糙家伙用来劈砍,这就是最早的石斧了。像宝鸡北首领遗址(距今7000多年)中出土的石斧多为长条水滴状,顶端有穿孔,一看上去就是初代产品,只能应用在简单的日常生活中;
小斧为斧,大斧为钺——从工具到“权杖”,钺的演变史
文章插图
北首领遗址出土石斧而半坡遗址(距今6000-6700年)中曾有一件精美的由蛇纹岩制造的高级货,通体为深蓝色且伴有天然花纹,打磨得十分光滑,刃部薄而尖,弧形非常光滑,明显不会只是生产工具。再考虑到同一墓葬中还有大量骨镞,这件石斧大概率是墓主人的宝贝兵器。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石斧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细,比如龙山时代(距今4000-4500年)时石斧变得体型更大,形制更规整,更加扁平,刃部更宽且两角微微上扬,与原始石斧有了明显的差别,这样的“斧”也被称作“钺”。
小斧为斧,大斧为钺——从工具到“权杖”,钺的演变史
文章插图
著名的“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说文解字》云:“钺,大斧也”;《左传》云:“钺大而斧小”,正是佐证。说白了呢,也没什么玄妙的,钺就是大斧头。从功能上看,简单来说,小斧子砍物,大斧子砍人。考古学家郭宝钧曾总结道:“钺为劈兵,刃与柄平行,功用与斧近似。钺刃多弧形如新月,身薄且宽,以直内入木柄,以肩部二孔或身中一孔缚于柄,是兵器,也作刑具(黄帝五刑,四曰斧钺。按五刑即甲兵、刀锯、钻凿、斧钺、鞭扑、是也)。”
小斧为斧,大斧为钺——从工具到“权杖”,钺的演变史
文章插图
石斧的装配方法古人认为,黄帝创立了五刑,其中第四种为斧钺之刑,自然就是用钺来砍脑袋了。玉钺与王权玉,石之美者。与石钺不同,珍贵的玉钺杀伤力有限,但具有更多象征意义,因此作为礼器而存在。在反山良渚文化遗址中(现浙江余杭),考古学家们首次在野外复原了完整的玉钺杖套装是什么样子——在整理墓葬资料时,人们发现玉钺的形状已经很成熟,角上雕刻有神像和神鸟,且双面对称;玉钺旁非常有规律地散着些小玉粒,且这玉颗粒在一个长度约70厘米长条形的红色漆痕中均匀分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