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向春︱陈鸿森先生的清代学术史研究


柳向春︱陈鸿森先生的清代学术史研究
文章插图
《清代学术史丛考》,陈鸿森著,学生书局2019年12月出版,新台币900.00元
十几年前,因撰写博士论文的缘故,曾不自量力,试图排比高邮王氏父子书札,虽然用力甚多,但治丝愈棼,屡辍屡作,终不敢自信。偶然利用当时便利的搜索工具在网上查证,竟意外发现海峡对岸有名为陈鸿森者一篇大文:《阮元与王引之书九通考释》,快读之下,不禁神往久之,感叹并世之间,竟有治学精到如此者!自此之后,便按名逐篇搜罗,每见悠然心会之处,多有浮白击节之乐。只是陈先生所撰之文,分散于两岸各类刊物,搜罗不便,常令人遗憾不已。可喜的是,陈先生自荣休以后,终于着手孴其鸿文十五篇,合并成册,名为《清代学术史丛考》,诚可谓治清代学术者无上之福音。近得新刊之书,通读一过,其中所收诸文,涉及三个方面:一则纠正已有史传、工具书记述之误;一则考辨知名学者学术及生平;一则发掘、表彰被遮蔽之学者的学术与生平。三者环环相扣,其重心都是落在学者身上,正可见作者此书的中心,就是在于人,以人为本。近十余年,清代学术成果蔚为大观。不过,正如作者在《被遮蔽的学者——朱文藻其人其学述要》一文中所作譬喻,其中大都不过是匆匆的游客,略一观览,便尔撰作旅游攻略,是否真有会心之处?概莫可知。而作者作为清代学术史这座大山中的樵夫,寝馈于此数十年,其植根既深,则所得甚丰,固有宜也。此书所收诸文,虽然之前大都曾经拜读,但此次重读,仍觉胜义纷呈,令人陶醉。其所考证者,可为定论;所标举者,可为学术史之补充。确为信今传后之佳作。作者的治学方法,无疑沿袭了乾嘉学派一脉,以实证研究为重。时至今日,不改故步,可谓不负如来,为两岸仅见之传统治学者。以我浅见,作者此书所收诸文,从方法上来讲,大概有如下数端:一、探史源;二、别版本;三、揆情实;四、审制度。
一、探史源者,不仅辨其误,且辨其所以误,引其致误之文,原原本本,读者一观便知。如《清史稿儒林传举正》一文“王鸣盛”条,考辨王鸣盛降级一事,先引王氏内弟钱大昕所撰王氏《墓志铭》及江藩《汉学师承记》,指明此即史源。又引王闿运所纂光绪《湘潭县志》卷八《罗典传》所在,指其与史传不合。复引《高宗实录》卷六零三及中研院史语所所藏内阁大库档案吏部移文,还原王鸣盛左迁始末。不仅辨史传、钱传、江传之误,且又纠正《罗典传》传闻之讹。寥寥千字,正讹批谬、一廓史误。再如《清史稿儒林传举正》中“沈彤”一条,诸史传皆言彤曾入三礼馆,又曾与修《一统志》。作者首先厘清史源,以为其源出于沈德潜乾隆十九年所撰彤传。而至江藩《汉学师承记》卷二、钱林《文献徵存录》卷四彤传中,于此又踵事增华,且言彤以《三礼》书成,议叙得九品官。作者复广搜文献,以沈廷芳所撰彤《墓志》及彤致方苞函为据,证明沈彤其实未曾入三礼馆修书。又以沈彤《果堂集》卷八《题阿生斋壁》所言,判定沈彤事实上是因为短暂参与《一统志》校勘,而议叙为九品官者。
二、别版本者,如在《阮元与王引之书九通考释》一文中,作者指出:“《经义述闻》其书凡三刻,初刻本刊于嘉庆二年,不分卷,书内各条独立,不相连属,无页码,盖随就所得增刻补入也。二刻本嘉庆二十二年刊于江西,《周易》《尚书》各一卷,《毛诗》二卷,《周官》《仪礼》《大戴礼》各一卷,《礼记》《左传》各二卷,《国语》《公羊传》《谷梁传》《通说》各一卷,计十五卷,阮元为之序。三刻本则道光七年冬刊于京师寿藤书屋者,道光十年全书刻成,今通行三十二卷本即从此本出。”正是因为辨析了《经义述闻》的不同版本,所以作者能以此为基础,准确把握王氏生平的相关信息,指出前贤今人系年之误。而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所考《经义述闻》的刊刻情况,不仅对于这九通书札系年至关紧要,与之相关的其他王氏及友朋生平,亦可藉以判明,功莫大焉。再如武亿关于家乡偃师之金石学专著,作者经过仔细梳理,以为可分五种版本。通过版本之间的内容上的传承,以及武亿致王复函、武氏子所撰乃父《行状》,最终得出结论,现在署名为王复之《补录》,事实上应该就是武亿所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