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从《三国演义》到《新三国》,赢在思路开拓,输在人物塑造( 六 )


同样的问题还有关羽和张飞这两个角色 , 《新三国》中关羽的傲气基本上就是通过“蔑视的眼神”这种技巧表现的 , 而张飞不像一个粗中有细能独当一面的猛将 , 更像是一介莽夫 。
这和历史记载与小说演义中都不太符合 。
于和伟饰演的“刘备”整体来说还算成功 , 因为要塑造“枭雄”的形象 , 就缺少了老三国中的那一股英雄气 。
关于两位智囊的表演就差强人意了 , 一个是诸葛亮 , 另一个是周瑜 。
“瑜亮”的斗智斗勇是“三国”故事的重头戏 , 所以演员对于形象的理解就成为了人物塑造的关键 。
老版三国中 , 唐国强本来定下的角色是周瑜 , 但他穿上诸葛亮的服饰的时候发现更为适合 , 就临时更改了角色 。
但他将诸葛亮前期的“谈笑风生”与后期的“鞠躬尽瘁”演绎得淋漓尽致 , 能让人感觉到 , 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 也有缺陷 , 也会因为失误而兵行险着 。
但是陆毅所饰演的诸葛亮明显更偏向于鲁迅所说的“孔明之智近乎妖”的说法 , 似乎从其出山到死亡 , 一直是一种“成竹在胸”、“万事俱备”的心态 。
虽然对于台词的还原度比老三国高 , 比如舌战群儒时候的说词、吊丧周瑜时候的祭文以及出师表的原文等等 , 都和小说基本一致 , 但这样的诸葛亮显得很假 , 没有真情地流露 。
这从“吊祭周瑜”的戏份里能看出非常鲜明的对比 。
唐国强饰演的诸葛亮有出“痛断肝肠”的哭戏 , 仿佛真的是再无知音一般 , 使得本来对其有杀心的东吴众人也为之伤恸 , 不禁怀疑孔明和公瑾不合只是一个传言 。
而陆毅饰演的诸葛亮 , 基本上看不出什么伤心的样子 , 只不过是来到灵前背诵了一篇早就写好的祭文而已 。
每次看到这里 , 我就有点怀疑 , 《新三国》中的诸葛亮竟然如此镇静 , 真的是感觉东吴众将不敢杀他吗?
如果说两版诸葛亮的不同表现还可以归结为对于人设上的不同理解 , 那周瑜的形象和演技就是问题很大了 。
无论是在正史中还是小说演义里 , 周瑜“儒将”的身份都是鲜明的 , “羽扇纶巾”虽然可以在剧中成为诸葛亮的专利 , 但淡然从容、指挥若定的心态与嫉妒心极重的特征缺一不可 。
如果对比新老《三国》就能发现 , 老三国中的周瑜才算的儒将 , 谈笑风生 , 潇洒自如 , “曲有误 , 周郎顾”的风流形象可以说刻画得非常成功 。
然而到了《新三国》中 , 周瑜虽然外表也非常俊朗 , 但时时刻刻都是一副“阴鸷”的表情 , 不是动怒就是急躁 , 这样的形象和“儒将”的身份是不合的 。
《新三国》放大了周瑜妒忌的特征 , 而忽略了其儒雅的形象 , 这是其真正算得上硬伤的地方 。
其实从实际来看 , 陈建斌、于和伟、陆毅、倪大红等等演员都属于技艺精湛的一批演员 , 但是很多形象确实和这个故事出现了矛盾之处 。
这不是演员自身的问题 , 而是这部剧在人物的设定上出现了纰漏 , 它既想要塑造正史中的人物形象 , 又不能放弃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 这两者之间出现了冲突 。
因为正史中对于人物的记载 , 除非是大奸大恶之人 , 一般都是适当进行美化;但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为了突出某一特征 , 都会对其相应的部分进行放大或者篡改 。
比如说为了塑造曹操的奸诈一面 , 那么对于在与袁绍的战争里 , 携带百姓一同迁移的事情就不能出现在曹操的事迹里 , 而是只能出现在刘备的履历中 。
所以 , 小说中的形象是畸形的 , 可以说是在正史之外重新树立的人设 , 这样在小说中才不会显得违和 。
而《新三国》试图在小说形象里掺入正史形象 , 即使成功展现出人物复杂的一面 , 但自然就对整个小说故事的框架产生了冲击 , 使得二者出现了非常明显的违和感 。
但总体来说 , “经典”翻拍之下 , 《新三国》的思路还是比较巧妙的 , 作品还是成功的 , 虽然没有超越经典 , 但有技术、视角、重心等等方面的提升和补足 , 其质量并不会太逊色于老版《三国演义》 。


推荐阅读